深秋的午后,羽毛球愛好者小劉趴在診療床上接受治療。兩年多來,小劉每周保持兩到三次的打球頻率,最近腰突然疼得厲害,他去過健身房找私教,也嘗試過按摩放鬆,卻一直沒什麼效果。“直到用了幾次體育療法,終於有所緩解。”經過醫生一番牽拉后,小劉感覺舒服多了。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盡管地方不大,但日均門診量超過了500人,其中大多數是像小劉這樣因鍛煉不當導致的運動損傷。“我們給他制訂了治療方案,一個療程9次,不僅要解決腰部疼痛的問題,還希望他的羽毛球運動壽命能延長。”體育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李全意說。
運動時一旦感到疼痛,決不能硬撐,必須馬上看醫生
近年來,人們健身意識逐漸增強,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持續增多,據預測,2030年將達到5.3億人。“與其上醫院,不如去鍛煉,將防治疾病的關口前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不過,對於龐大的健身人群,如何科學鍛煉、適度鍛煉,裡面的門道可不少。
羽毛球名將李玲蔚遇到過不少愛好者,打球上癮卻不注意身體承受力,結果膝蓋傷了,甚至跟腱斷了。“鍛煉的初衷是好的,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根據年齡、身體狀態、體能進行科學評估,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和頻度。”李玲蔚說。
很多人熱衷於跑馬拉鬆、騎行、練平板支撐,每天在健身軟件上“打卡”。如果沒有科學健身知識的支撐,很可能造成直接或潛在的傷病。李全意舉例說:“熱身活動怎麼做、運動后應該拉伸哪些肌肉、做特殊動作如何預防損傷,這些沒搞清楚,都會增加受傷的風險。”
運動出現不適后,很多健身者往往“貼個膏藥養養”。有一位健美操愛好者膝蓋腫了,休養了幾個月,后來找到運動隊隊醫,在髕骨的著力點貼上運動膠布才緩解了疼痛。
據介紹,目前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包括踝關節扭傷、腹股溝拉傷、膝關節損傷、網球肘等。李全意提醒,每次鍛煉前要溫和熱身,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讓身體更靈活。而預防過量運動的辦法,就是“當你感到疲憊時要及時停下來”,因為肌肉疲勞會喪失所有的保護機制。運動時一旦感到疼痛,決不能硬撐,必須馬上看醫生,接受專業診治和康復訓練。
正確鍛煉和管理身體是一門學問,最好聽聽專業建議
從體育醫院的火爆,可見人們對體育鍛煉和體育醫療的需求在不斷增長。
北京市民楊女士發現12歲的孩子身體脊柱側彎,到體育醫院進行了系統的運動干預,通過器械懸吊、力量訓練等方式,孩子的脊柱得到矯正,還學會了如何正確鍛煉和管理身體。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謝敏豪表示,將醫療與體育結合,一方面針對慢性病、運動損傷性疾病等進行體療康復,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推廣科學健身,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糖尿病運動干預小組的成員們每周3次集中演練八段錦、打太極拳,運動完了,參與者微微出汗。像這種康復站點,目前在嘉定區已有十幾個,再配合社會體育指導員普及健身知識、社區醫生對日常膳食的指導,不少患者的身體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鍛煉對健康有積極作用,但制訂運動方案是個性化的,運動效果也因人而異。打個比方:醫生是‘保底線’,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承受力把控運動量,預防傷病﹔體育則是‘提上線’,教給人們健身方法,豐富鍛煉形式。”謝敏豪介紹說。
武漢作為全國首個“科學健身示范研究試點城市”,已經逐步形成國民體質檢測、室內器械健身、科學鍛煉指導、健身技能培訓與宣傳、健身活動組織和指導“五位一體”的社區體育綜合服務模式,已完成1萬多市民測試健康檔案基礎數據庫。
倡導科學健身,預防運動損傷,需要全社會形成大氛圍
以前,隻有醫學院校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從2005年開始,北京體育大學等體育院校也相繼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健康本科專業,畢業生可以做康復治療師、體能訓練師等,進入市場后越來越搶手。
不過,旺盛的社會需求與現有隊伍相比,相關專業人才的缺口仍很大,懂體育懂醫學還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基本集中於競技運動隊,面向普通健身人群的專業人才遠遠不夠。2015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批設了一個新職業——運動防護師,但受到專業知識技能限制,社會體育指導員目前還很難涉足這一領域。
“體育醫院有一套系統、專業的診療手段,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跑步姿勢不正確,造成膝蓋傷、關節疼,要治療的是一條線。打羽毛球多是身體一邊出問題,應該加強平衡鍛煉。”在體育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張樂偉看來,了解不同運動項目特點,才能對症下藥,既要讓患者盡快康復,更要傳授日常預防再次傷病的辦法。
當下,由健身專家或專業醫師出具運動處方成為新潮流。在日本,健身者按照有針對性的運動處方進行鍛煉,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進行一次測試,以排除潛在的運動風險,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但目前在我國,開設運動處方尚處於起步階段,如何整合體育系統和醫療系統的資源,用專業化、科學化的方式為百姓健身提供可持續支撐,仍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
“倡導科學健身,預防運動損傷,需要全社會形成大氛圍。除了加大力度培育社會體育指導員,還需要體育部門和醫療衛生部門探索合作機制,賽事主辦方、媒體也要加大宣傳和科普。”謝敏豪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0日 11 版)
(責編:李乃妍、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