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是天猫商城最大的类目之一,每年双十一的女装TOP10有风向标意义。2014年,韩都衣舍拿下女装销售排行榜冠军,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当年的女装TOP5榜单中,淘品牌占据4个席位,传统品牌中只有主打平价形象的优衣库进入前五。
但淘品牌在登上巅峰后,很快开始衰落。到2016年,女装TOP10中,仅剩两个淘品牌,分别是韩都衣舍和裂帛。再到2017年,状况更加惨淡,女装TOP10中只剩下韩都衣舍一家淘品牌。
张明认为,淘品牌式微与传统品牌开始重视线上渠道相关。“传统品牌耕耘多年,在消费者心目中更有品质保障。”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天猫平台的规则开始发生变化,从2015年起力推“千人千面”推荐算法,一改过去按照销量排序的方式,平台开始扶持传统品牌,流量和曝光资源也逐渐向传统品牌倾斜。
曾经的淘品牌、工厂店陷入没落,双十一TOP榜单上很难再出现它们的影子。“现在对这些淘品牌工厂店来说,双十一基本要废掉一个月。因为资源、搜索权重都在大商家手里,小商家甚至连访客都没有。”张明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从雨露均沾到马太效应
双十一的马太效应愈来愈明显,几乎是所有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商家的共同感受。“大品牌商家进来后,对推广费用、获客成本这些基本是不计较的。以前大家还能雨露均沾,现在小商家越来越难冒出头了。”
以Kappa这样的传统知名品牌为例,宋立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双十一已成为一场贯穿全年的活动,从年初就开始做产品规划、设计开发、储备流量。
“双十一的意义早已从促销变成品销。”宋立认为,天猫平台的逻辑在变化,“以前主要流量来自会场,商家以为买了淘抢购、互动城,争取到会场资源就能把销量做上去,现在已经不是这种玩法了。品牌商现在需要做长线运营,不断种草蓄水,去影响消费者。”
宋立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对双十一,Kappa现在更大的诉求点在于品牌营销,而不是销量。
不同于财大气粗的大品牌,更多在意销量的小商家,已经越来越感受到双十一的压力。
一家医药品牌的电商渠道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2017年开始,已经明显感受到双十一增长乏力。“相同的营销预算,对销量拉动不如以前明显了,做的比较累。”
电商行业整体在遭遇流量天花板,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总是处在边缘位置的小商家。“获客成本在增加”,张明说,淘宝直通车资源位的费用比以前至少贵了3倍。投入相同营销预算,王晓枫所在公司2017年双十一在天猫平台的份额反而下降,这令她惊讶不已。今年他们尝试将营销预算分出一部分在小红书、云集这样的新兴电商平台,“试试效果”。
他们也明显感受到消费者变得更为理性和挑剔,不再像以前一样会冲动式消费。另外每年还要挖空心思找新噱头吸引消费者,更是令人疲惫。
但即使性价比在降低,双十一已经是一场由平台主导规则,商家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张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天猫在对商家进行流量资源分配时,往往会参照往年双十一的营业额,“如果还想在淘宝体系玩,就必须得报。”
对王晓枫来说,双十一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一场促销活动。每年双十一,她所在的公司内部都会当做盛大节日去准备,做员工激励和团队建设,有一年甚至还举办过Cosplay晚会。今年,从10月份开始,办公室内就挂起各式各样的条幅和小旗子,营造双十一狂欢的氛围。
“经历过双十一,才会知道线上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她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直到现在她还记得2012年第一次参与双十一时,与四五十个同事在公司连续加班40多个小时,看着大屏幕上销量数字不断闪烁时,那种激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