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坡上的创业者——伍永坤腾捐百亩土地为村民建别墅
老厂乡补乃村,一个夹在两山之间的乡村,却在悄然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集小学和幼儿园为一体的学校,学校旁已建设成型的联排居民楼,成为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闪耀的“明星”。令人吃惊的是,这此致建筑全部建盖在产权属于村民伍永坤的地块上。
“我要尽我的力量,为社会做一点事,因为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2007年2月,伍永坤了解到补乃小学占地小,学生容量小,而补乃和周边几个村子适龄儿童多,上学困难,尤其是学前儿童多,没有幼儿园,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要把孩子送到离家6公里多的老厂幼儿园读书的现状,主动多次找到拖竹村委会和老厂中心学校,商量由自己出资建设一所集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学校。得到各级各部门及补乃群众的支持后,从当年4月份开始,仅仅120天,一所占地面积13.6亩,校舍面积6022平方米的学校便迅速在补乃村崛起。
补乃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庄,但对于搞新农村建设,原本人均耕地不足3分的村情,将“农村建设所需土地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村民们的面前。
面对村里的情况,伍永坤再次主动拿出自己名下、位于村中原计划建厂的100多亩土地,除去兴建小学所用土地外,全部捐出进行新农村建设。目前,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土地平整、河道治理和总体规划,正着力建设一个设施齐、功能全的农民别墅小区。
身兼矿老板和村支书的彝家“老者”——牛加德 “连自己的养老钱都捐出来了”
后所镇大炭沟煤矿的矿长、庆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57岁的牛加德的双重身份看上去有些“矛盾”。而这名穿着朴素的彝家汉子喜欢称自己为“老者”。
“教育上不去是地方的悲哀。”牛加德对教育的理解,来源于经营厂矿时“心里想着这样做,但写不出来”的亲身体会。只读过两三年书的他,从小经历过为读书每天赤脚奔波四五公里和吃饭都是大问题的日子,从水库民兵排长到村生产队长,乃至后来的大炭沟煤矿矿长,一路走来,牛加德深深体会到知识的可贵和重要。而身为村支书,牛加德对村里的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7200多人的村委会,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生都没有。”
“将来一旦煤矿资源枯竭了,这些孩子怎么办?”,这样的想法让牛加德感到了肩膀上沉重的压力。抱着“孩子们读书出来,自己能找点适合的事情做,能养活自己”的想法,牛加德将教育纳入了自己的一整套发展规划之首。
牛加德捐资筹建的庆云民族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预算总投资为2990.7万元,学校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17734.1平方米,投入使用所需费用预计为3700万元,至今教学楼、宿舍楼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已成型,而截至目前,牛加德个人已捐资1700余万元,“我连自己的600万养老钱都取出来了。”牛加德半开玩笑地说,学校建设所需资金将逐步到位,若没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捐建,建设学校的3700多万元费用他将全额承担。
富村镇小河边煤矿矿长——陈仕维 “小老板”办学不落人后
“年产煤6万吨。” 富村镇小河边煤矿的陈仕维坦言,厂子规模在富源县只处于中下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煤矿的矿长,却能毅然拿出710万元,捐建仕维希望小学,这不得不让许多外人感叹和吃惊。
“自己是农民,办企业要为家乡服务。”陈仕维说到做到,2008年4月,一所占地1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仕维希望小学开建,短短几个月便矗立在富村镇上,为周边8个自然村720余户村民子女解决了上学难题。
陈仕维捐建学校,在他看来是一种责任的善举。他说,经常想起小时候读不起书,穿不起鞋的情景,现在条件好了,自己有能力改变这种状况了,就绝不能让村里孩子再为读书受苦受累。“建设这所学校,也算是表示自己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养育之恩的一点心意吧。”
非公企业慷慨 富源办学条件改善明显
富源县教育局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除政府加大办学投入及外地企业捐资建校外,当地非公企业捐资建校情况踊跃。据不完统计,当地非公企业捐资建校情况,2003年至今,全县先后有179人次企业主捐资建校,捐资累计达21200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1.5万平方米。
截至2008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645所,有校舍建筑面积88.5万平方米,相比2005年增加26万平方米,增幅41.6%;在校学生185044人,相比2005年增加32396人,增幅21.22%;生均校舍面积4.78平方米,相比2005年的生均4.72平方米,增加0.06平方米,增幅达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