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晚,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股东苏宁电器集团与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有限合伙)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苏宁电器集团将持有的5.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59%)转让给新零售基金。本次交易的转让价款总额为3,182,400,000元。
此次的受让方新零售基金,是由苏宁与江苏省国资、南京市国资等在5月6日签署框架协议,出资成立的新零售创新基金。
2021年是苏宁第四个十年的开端。在半年之内引入两地国资入股,向外界传达出了强烈的信号,同时也给予苏宁近期推进的主营业务聚焦战略以极大加持。
在中国的商业版图中,苏宁是一家很独特的公司。从1990年代的区域专营,2000年代的全国连锁,再到2010年代的云商模式——苏宁前三十年历程中,可谓都在扮演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的先锋角色。
那么,在引入股权投资上一向谨慎的苏宁,为何在今年上半年一口气吸引两家国资入股?其实,这是双方具有战略远见的一拍即合。
从苏宁来说,进入第4个十年,其已经告别“先开枪”的阶段,步入“后瞄准”的发展阶段。战略聚焦、发力主营业务,需要充裕的资本做为保障。而放眼中国,既有雄厚资本实力,又能给苏宁的主营业务带来战略层面加持的公司或者资本,其实并不多。而深圳国资和江苏省国资、南京市国资则是很优秀的股权融资对象。
先看深圳国资。近些年,深圳国资旗下的投资公司,一直在寻求参与优秀创新企业的成长红利。而近些年来贡献线上线下渠道融合范例的苏宁,自然是深圳国资旗下投资公司的优质标的。
而深国际的主营业务,恰恰就是苏宁多年来深耕的物流,可以说,两者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很可能实现1+1>2 的效果。
相比深圳国资与苏宁的一系列珠联璧合,江苏省国资、南京市国资入股苏宁,则显得更为顺理成章、务实双赢。
实际上,参与新零售发展基金的国资,就包括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江苏省重要的新基建骨干力量。而苏宁近几年聚焦发力的云商、物流和三农供应链等业务,恰是这些新基建骨干力量施展自身价值的平台。
加之苏宁自身又是江苏省的重点纳税企业与科技创新标签。
不难看出,苏宁在今年上半年的两次引入国资,都不是为了解决一时之需,而是符合双方战略布局的共赢合作。
论及苏宁引入国资入股,就不得不考量苏宁在2020年开始已经愈发明确的主业聚焦战略。
实际上,引入国有资本,既是苏宁基于自身业务需求的战略选择,也是基于时代潮流的因势利导。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
时代环境在变,具体的说,是人口红利消失,零售相关的各要素(比如直播带货、场景体验、下沉市场)在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苏宁必须作出对旗下的各板块业务调整,实现战略聚焦。而这也就是张近东说的“先开枪,后瞄准”的含义。
“瞄准”动作从2020年即已经开始。
2020年8月,苏宁易购正式宣布从“零售商”升级为“零售服务商”。不久之后的12月26日,在苏宁“30周年公益庆生仪式”上,张近东总结回顾了企业三十年创业、创新发展历程,并发布苏宁新十年发展战略,其中“聚焦”和“服务”成为关键词。面向第四个十年,张近东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苏宁将“聚焦零售主业,赋能行业发展、服务社会创业,既是苏宁的商业模式,也是苏宁的社会责任”。
2月19日,大年初八,苏宁全员开工第一天,张近东围绕2021苏宁要坚持什么、相信什么、倡导什么发表了团拜讲话。张近东再次强调,2021年苏宁要牢牢把握“聚焦”和“创效”两大发展主基调,实现从商业模式向盈利模式的转变、从零售商向零售服务商的升级。
具体来说,2021年苏宁将大刀阔斧进行业务变革,加快开放赋能、优化线下店面结构、推动大快消供应链融合、推进物流网络的结构调整;将聚焦家电、自主产品、低效业务调整以及各类费用控制四个利润点,强化苏宁易购主站、零售云、B2B平台、猫宁四个规模增长源。
其中,深挖、整合供应链,输出一体化零售解决方案,打造行业中台,属于“云网”范畴;基于B端的能力,推动C端业务进一步实现本地化、社交化发展,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属于“万店”范畴。
从财报来看,苏宁的执行力不可谓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