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40年:回归、探索与创新(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30
摘要:到1984、1985年,随着《一个和八个》(1984)《黄土地》(1985)《黑炮事件》(1985)《红高粱》(1986)等影片的问世,第五代影人也随之浮出历史地平线。他们更年轻、更前卫。对于人道主义复归,对于人的情感、价

  到1984、1985年,随着《一个和八个》(1984)《黄土地》(1985)《黑炮事件》(1985)《红高粱》(1986)等影片的问世,第五代影人也随之浮出历史地平线。他们更年轻、更前卫。对于人道主义复归,对于人的情感、价值和尊严,他们也同样报以热切的肯定。但与第四代相比,他们对现代化的期盼更为迫切。相应的,在电影观念重塑与视听语言操演上,也比第四代走得更远,更极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市场压力,中国影坛涌起了一阵娱乐片大潮。1988年出品的影片,娱乐片占了60%。有点始料未及,也有些耐人寻味。自1957年钟惦棐提出 “票房价值论”之后,人们就很少触及电影商品属性的问题。不过这一次形势逼人,面对铺天盖地的娱乐片,人们再也无法把头埋进沙子。时任广电部副部长陈昊苏撰文提出“娱乐片主体论”,呼吁人们正视电影的票房价值和大众娱乐属性。他自称,这叫“打开天窗说亮话”,要捅破那层窗户纸。今天这个话题似乎毋庸置疑,但在30年前,却很难形成共识。毕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还未正式启动,“娱乐片主体”的论调,无论在体制、政策,还是在观念上,都还缺乏现实的有力支撑,不免有些曲高和寡,孤掌难鸣。

  进入90年代,电影思潮又匆匆翻过一页。80年代的激越与浪漫渐次消退,电影步入一段最为艰困的岁月。恰在此时,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章明、张杨、管虎等为代表的“第六代”悄然崛起。与前辈相比,他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国际化,审美趣味也与主流更为疏离。更重要的是,他们身后不再有国营厂的庇护,而更像是一群电影个体户,除了手中的摄影机和过期胶片,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他们打出“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旗帜,诉求一种原生态的逼真写实,让电影回归个人经验,远离宏大叙事。

  21世纪初叶,中国加入WTO,全球化浪潮呼啸而至。以2002年张艺谋的功夫大片《英雄》上映为标志,中国电影开启了又一次艰难的转型。合拍片、港台艺人、民间资本、互联网开始融入电影竞争。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分流发展。一些人因坚守初心而被边缘化,更多人则与资本妥协,随市场起舞。然而,市场就像一副跷跷板,想求平衡并不容易。一方面功夫片、喜剧片、青春片、魔幻片,让国产电影有了许多新鲜面孔;另一方面,类型片一支独大,“高概念”电影受资本热捧,而坚持个人表达和风格化探索的中小成本影片,在市场上却无立锥之地。面对这一现实,“工业美学”的概念应运而生。不论它说服力如何,其目的是想在艺术与市场、个人表达与大众消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思潮史的角度,这当然也可以视为是对80年代美学革命的一次延伸和拓展。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电影观念的不断演变,无非是想为突变的现实提供一种有效而能自洽的理论阐释。

  3.制度创新,找寻通向市场之路

  不夸张地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每一次改革都像是一场被倒逼的生死之战。1979年,在旧片复映和“国庆献礼片”的双重推动下,国产片观众人数达到了历史峰值的293.1亿人次,日均观众数高达7000余万人次。但好景不长,随后几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文化娱乐生活的多样化,观众人数从1980年起,每年以10多亿人次的速度递减。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物价的过快上涨,电影企业收支失衡,出现大面积亏损。加上统购统销造成的分配扭曲,让各制片厂资不抵债,难以为继。1983年,虽在发行体制上做了局部改革尝试,将影片发行的统一定价,改为优质优价,但这种改革只是在已有体制框架内平衡了一下利益分配关系,并未触动体制的痼疾,因而只是一次治标不治本的隔靴搔痒。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共十四大将改革目标锁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电影行业的体制改革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993、1994年,广电部先后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十大改革措施。其中最核心的两条是:一,把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厂自主发行;二,放开电影票价,具体由地方政府自主掌握。这次改革,以困扰电影多年的发行垄断为突破口,打破了统购统销体制,将经营自主权下放给企业,明确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和角色。

  不过,这一改革并不彻底。影片发行权虽然从中影公司回到了制片厂,但在具体发行过程中,依然要面对30多家省级发行公司的体制障碍。有人把这戏称为“一个婆婆倒下去,30个婆婆站起来”。企业的体制包袱仍未彻底放下,生产潜力也未得到完全的释放。然而,就在此时,由改革带来的阵痛却不期而至。1993年,国产片产量下降50%,观众人数下降60%,票房收入下降35%。电影行业再遭重创,沉疴难愈。

  1994年,为克服行业和市场双双疲软的难题,中影公司开始推行每年从海外引进10部分账大片的举措。当年秋季,首部分账片《亡命天涯》在国内上映,最终以2580万元的票房收益,拉开了分账大片独步影坛的序幕。1998年,分账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市场一口气拿下3.59亿的票房,创造出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市场奇迹。1994年-2000年七年间,中影公司共引进海外分账片46部,总票房17.4亿元人民币。别小看这17亿,还不及现在一部热卖大片的票房,但却支撑着整个电影行业熬过长达十年的漫漫寒夜。

  2001年,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全年票房已经跌落到8.9亿元,还不及2018年大年初一一天的票房收益。然而,绝境逢生,触底反弹。正好在这一年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起死回生的转机。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电影全面市场化的时代由此来临。从2002年起,外资被允许以不超过49%的投资比例参与国内的影院建设。2003年,院线制开始实施,再加上国营制片厂的集团化改革,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的大举进入,以及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的合力助推,中国电影终于实现绝地反攻,步入了一条每年以30%速度递增的快速通道。2010年,3DIMAX分账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首次突破10亿大关,中国电影开始迈进百亿时代。2012年,中国又以170.73亿元的年度票房(折合27.05亿美元)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再次回顾本文开头汪洋的那一声呐喊,40年的斗转星移,自始至终都在为生存而战的中国电影,今后又将走向何方?

  4.消费升级,探索由大变强之道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