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赛事中,吸引中国女性去得最多的应该是名古屋女子马拉松。这是一场规模超过7万人的赛事,近年中国女性参赛的人数激增,完赛者将会得到蒂芙尼的纪念款项链。目前国内赛事公司提供的名古屋马拉松的直通名额加上两三天住宿,价格约在六七千元人民币。
除了赛事,女性在健身塑型方面也消费需求旺盛,而且超过男性。在三年多时间开到近500家自助健身房的乐刻运动平台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一份数据显示,其女性用户数量占总用户的60%,人均活跃频次也比男用户高出25%,以城市白领群体为主。
据乐刻运动提供的数据,女性不仅比男用户拥有更强的健身意愿,也更期待尝试各种新类型的健身产品,消费概率也更大。其中超过90%的女性用户年龄在20-39岁,25到34岁占70%。
“早期女性用户达到了80%左右,会员规模很大后性别比平衡了一些,说明女性更愿意尝试新健身房模式。”乐刻联合创始人任兴荣介绍,对于单价更高的包月私教课,女性用户占到了80%,说明女性更愿意在健身上花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北京另一家年费过万的体能训练营也发现,日常训练女性人数约占70%,年龄30到45岁之间的女性占比较高。这家训练营每月价格比乐刻高5倍余,很多女性都是各地越野赛、马拉松赛的业余跑者,日常的体能训练是她们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基础,这类消费者体育消费能力和付费能力都相对较强。
女性体育消费的产业机遇
女性消费带来的商业机会遍布在各个行业。近两年包括健身塑形、健康、网红经济等新消费领域,女性的贡献超过了半边天。
以电商为例,用户性别比中女性占比高,一直被认为阿里系的优势。2017年京东618数据显示,首次在京东进行消费的用户中,女性用户数量达到2016年同期的近2倍,成为京东618的亮点,可见吸引更多的女性用户是京东的重要功课。
而对于体育消费,虽然女性的健身塑形消费在很多健身平台上的用户数据超过男性,但是目前在中国男性依旧是体育消费的主导力量,比如体育赛事观看和参与、体育消费装备购买,男性占比整体还是超过女性。比如2018年北马女性选手占比为18%。即便是女性用户更多的淘宝,体育用品消费也是少有的男性占比超过女性的品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占比增长很快,女性购买体育用品的占比从2017年到201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女性市场成为体育消费领域增长很快的增量力量。
当前中国的体育产业结构还在优化中,产值占比较高的还是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业领域,2016年的产值占比超过60%,而美国体育产业服务业占比超过70%。目前针对中国女性体育消费市场布局最多的也是体育用品企业,但包括体育健身类的服务业占比在迅速增长。
相对男性来说,女性对运动装备的款式、颜色、功能性要求更多元和细分。体育研究咨询公司Repucom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女子体育呈明显增长趋势。报告调查的样本是美国30岁到49岁之间的人群,这一阶段的女性在运动装备上的花销为每人年均188美元,比男性的人均每年178美元要高。
耐克的一位女性高管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女性在运动训练时对产品有更多的需求,比如运动bra如何做到更好的支撑功能,同时又时尚好看,这都对公司的产品材料研发和设计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现在的新一代年轻人更对产品的个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比较早重视女性运动市场的还是以国外品牌为主,包括耐克、阿迪、彪马等。近两年到中国市场来势汹汹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做瑜伽服起家的Lululemon,其在中国市场扩张凶猛。近两年时间,Lululemon在北京开了三家店,包括北京王府井APM、芳草地一楼显眼的铺位和三里屯大牌扎推的北区;在香港铜锣湾的一家商场旁,记者看到Lululemon开在商场进门可见的一楼香奈儿专卖店旁。
Lululemon2018财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其中国市场电商业务同比增长200%以上,推动公司电商销售总额增长48%,总销售额增长25%。
在健身消费方面,任兴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乐刻的用户画像和女性消费的占比,他们也注意到女性健身强大的消费力,在一些课程设置上会做一些优化,另外在包月私教课上,还会考虑女性生理期,对女性会员多赠3天,未来会针对用户画像提供更精准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