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5年双十一过去一周时间,“剁手党”们斩获的“战利品”逐渐到手。今年,马云最为担心的物流问题仍然存在,不过不如往年那么尖锐——毕竟“双十一”进入第七个年头,物流公司也势必在战前就做好了相对充分的准备。
但是,退货率高成为“后双十一”时期的一个新的矛盾。疯狂退货现象的背后,揭开了双十一暴涨的交易额背后,掩藏的虚假繁荣。
1、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
2014年3月15日开始执行的“新消法”赋予网购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权利,而2015年3月15日实施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又将这一权利进行升级。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引导和培养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对网店的售后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管控。
2、冲动消费酿成苦果
从“买买买”到“退退退”,有不少贪图便宜或满足购物欲望的消费者,在冲动购物之后快速反悔,尤其是收到一些用途不大或存在问题的货品时,又果断选择退货。
3、实物与描述存在偏差
网购中最为奇葩的“卖家秀”与“买家秀”仍在上演。据媒体报道,在退回货品中,衣服、鞋子比重最大。由于网购无法试穿,尺寸不符、样式不符、质量不符,总之,实物与描述不符,导致消费者大量退货。
4、商家发货出错
因为“双十一”订单量大,不少卖家会把商品发错,为此,买家不得不费劲将错误的货品寄回。
5、舆论引导
今年双十一之前,一篇“到底谁收到了网购的假货”主题的文章在网络上风靡。文中提到了网店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一些假货或仿真货发给某些消费者。且不说文章的科学依据有多大,逻辑是否有问题,但其真正激发了消费者辨明真伪的意识,还是迫使消费者提升自己的退货率,这篇文章都“功不可没”。
破千亿交易额只是虚假繁荣?
关于今年“双十一”的退货率,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数据(未来应该也不太可能有),但从消费者反馈来看,飙升过1000亿元的交易量是不是虚假繁荣?电商交易火爆的背后,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如果说前几年“双十一”改造了物流企业的效率,那么今年“双十一”算是给商家们好好地上一课。
虚假繁荣1:狂刷单
网店刷单一直饱受诟病,今年仍是如此。天猫921亿元成交额中有多少是刷单的功劳,我们不得而知。今年“双十一”之前,天猫、京东等都表示将严查刷单,但为了能在“双十一”漂亮的数据记录中占得一席之地,仍有不少店铺铤而走险。例如有网友爆出某手机商家在天猫的个人刷单量达到5000台。虽然消息真假难以确认,但网络江湖中“刷单军团”必然是助推成交额飙升的重要力量。
刷单的恶果之一,就是大量的退单、退货,这样看来,“刷单”只是一朝一夕的表面风光,背后却是对商家、消费者、网购市场的多重伤害。
虚假繁荣2:假货多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并非网购专属,却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后气焰日盛。电商渠道似乎成为假货、次品的新渠道,尤其是“双十一”这种消费者容易头脑发热的购物狂潮下,难以保真、保质的产品就这样流入到无数消费者手中。
就在超过千亿的交易规模之下,不少不法商家都在繁荣的表象下蒙混着消费者。
好在,如今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大批收到假货、次品的消费者不再认栽、忍气吞声,而是通过退货、退款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虚假繁荣3:假低价
前几年,“双十一”主打“五折”购物狂欢节,而今年“五折”的概念弱化,“狂欢”的气氛更盛。不少消费者发现,“双十一”期间的商品有些不降反升——有些店铺在出售相对低价商品的同时,也会适当调高其他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在凑单时难免会购买一些比平时价格甚至略高的产品。毕竟,在狂欢的外表之下,只是数字游戏的价格浮动,很容易被冲动的消费者忽略。
结束语
交易额只是浮云 行业健康发展才重要
轰轰烈烈的“双十一”即将归于平静,无论是买到实惠还是买到教训,“剁手党”们都要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但对于电商行业来说,今年“双十一”既是一个发展拐点,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网购狂欢备受追捧、移动购物渐成气候、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加,今年“双十一”呈现出的特点引领未来电商发展的趋势。但是,不断刷新的交易记录和令人咋舌的成交量并非衡量电商市场价值的标准,只有做好产品质量、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细节,才能促使整个行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