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婦女節,高明珍(左七)與同事結伴乘火車出行。
受訪者供圖
上世紀80年代春運景象。
資料圖片
近日,高明珍(右)乘坐成渝高鐵,與乘務員交談。
胡亞飛攝(人民視覺)
高明珍今年59歲了,大家還是叫她高二姐。拿起這張泛黃的照片,就像是拿起一把通向記憶深處的鑰匙。她談起過往,滔滔不絕。
“那是1990年的婦女節,我們女職工結伴去鵝嶺公園,當時可算是進城呢。”高明珍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大篷車(綠皮火車),覺得稀奇,那時候,這可是重慶周邊居民出行最時髦的交通工具之一。
當時,高明珍在重慶小南海車站工作,這是川黔鐵路和成渝鐵路的交接處。沿線的農民提著雞鴨、背著菜簍,甚至趕著自家的豬,涌上這樣的大篷車。他們要帶著這些農副產品上重慶換錢,買回孩子的鉛筆、女人的發卡、油鹽醬醋等必需品,然后再次擠上大篷車,帶回給翹首以盼的家人。
“80年代嘛,改革開放了,農民糧食夠吃了。鐵路沿線的鄉親腦子活,坐著火車干起了買賣,那個時候算是很滋潤的了。”高明珍說,大篷車的座位不多,就是為了方便這些乘客,讓他們能放得下自家的山貨。但是談起那時候火車裡的味道,高明珍笑著搖了搖頭。
“為啥不坐大巴呢?味道好一些,高速公路也挺方便啊。”剛上大一的侄女兒聽著新奇,卻有了疑惑。
“那時候哪有高速公路啊。”高明珍說,曾經的重慶,山高路遠,從最偏遠的城口縣城到重慶,坐汽車得兩天多。現在距主城車程一個小時的長壽區,當時得坐船,在長江裡逆流而上需要一整個晚上。
當時在重慶周邊區縣裡,有鐵路的是最方便的,其次是江邊的,有船也還算方便。沒有鐵路沒有船的地方,經常得翻山越嶺,對前兩者羨慕得眼睛都紅了。高明珍說:“我們的小火車站,當時都沒有什麼公共交通過來。我記憶裡,自己都沒坐過公共汽車。”
1995年,高二姐要上成都。“很激動啊,鐵路的快車,從重慶到成都,隻用10多個小時,睡一覺就到了。”高明珍說,也是在不知不覺間,K字頭的快車開始多起來了,“大篷車”越來越少了,農戶也不需要帶著雞鴨鵝菜去重慶市區賣了,大多數人都出門打工,找到了新的營生。
也就是在之前的一年,1994年10月28日,滬蓉高速上橋至桑家坡段(成渝高速路重慶段)建成並開通試運行﹔全長114.2公裡,途經璧山、江津、永川、榮昌等區縣。結束了重慶無高速公路的歷史。
這之后,似乎牆上的鐘擺就一下子被人調快了,時光步履飛快。
“昨天小汽車還是個稀罕物,今天好像是變成了必需品。如果不是去特別遠的地方,大家好像都不愛坐火車了。”高明珍說。
2006年,成遂渝鐵路通車,成渝間開行城際雙層列車,成渝兩地運行時間由10多個小時縮短至4個半小時。
“有點不可思議呢,成都這樣的大城市,一下子變得這麼近了。”高明珍說。但是很快,城際列車就落伍了,因為她到東部地區開了眼界。
“大概10年前,我回浙江老家,從溫州到杭州,專門坐了動車。當時真是開心啊。又快又舒適。”高明珍說,回單位,她跟同事們還炫耀了好久。
沒過多久,2009年,重慶和成都間就開行了“和諧號”動車組,2015年,成渝高鐵也投入運營,成渝之間,隻要1個半小時了。
就在不久前,高二姐去成都了,她這次專門選擇了坐高鐵。“高鐵時代,這些城市好像在互相靠近,到成都才一個半小時,幾十年前,我從小南海車站到重慶,都要一個小時呢。”高明珍感慨。
2016年,蘭渝鐵路通車,連接了重慶與西北、歐陸。同年底,渝萬鐵路通車,讓三峽庫區正式通過動車連接重慶。2018年,渝貴鐵路通車,打通了重慶南下至珠三角地區的快捷通道……
曾經山高路遠的山城,如今條條鐵路通遠方,交通樞紐地位將越來越明顯。
“現在的慢車越來越少了,我們老朋友之間也約過一起坐慢車旅游,但確實沒有高鐵舒服。”高明珍說,“后來我們就約好了,現在中歐班列貨運開通了,以后要是開通了高鐵,我們一起乘高鐵,坐到歐洲去。”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07日 10 版)
(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