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土地产生应有的农业价值?沙县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家庭农场商标注册、生产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等。截至目前,沙县已落地农业规模项目126个,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达到183个,家庭农场达到38家。
观念更新家门口创业增收
在沙县虬江街道柱源村,村民蔡荣添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下了120亩农田,改造成了大棚花田,种植香水百合。柱源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起了一家现代农业示范园,蔡荣添的花田正在园内。
蔡荣添的花卉大棚里,已经安装了自动灌溉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如果客户想了解蔡荣添的花卉并下单订购,只需通过登录他的公司网站即可实时查看监控直播,了解香水百合的生长情况,并在线下单。这项技术是在县政府支持下的农业物联网项目。邓声豪介绍,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信托公司挂靠在农业局,因此,县农业局往往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带动性较强的农业企业,并为他们争取一些项目。拿到项目扶持资金后,企业则还需要分批返还部分资金。
更令蔡荣添心动的还是贴息贷款政策。“贷款了约400万元,正常情况下利息要接近30万元一年,但我享受了大约24万元的贴息。”蔡荣添算了这样一笔账。农业企业贷款困难的情况一直存在,而在沙县,县财政每年拿出至少200万元用于贴息,对于一些涉农贷款的基准利率进行补贴。
事实上,对于沙县政府方面而言,目前正在鼓励农民以“加盟”的方式与农业企业合作,推广“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蔡荣添的花卉公司目前已拥有近40人的加盟商,大多是本地农民。这些合作者除了种植花卉之外,还种植了中草药、蔬菜等,由蔡荣添统一提供种子,并统一回购。
而对于农民老张来说,土地流转之后,他不再经营自己家的责任田,年过6旬的他,也不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经营小吃。于是,老张夫妻又进入蔡荣添的花卉公司打工,成为花农。老张一家原有3亩多责任田,流转后每年能获得价值近2000元的干谷。“另外我们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有3000多元。”老张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他看来,能够获得一份工作,比以前单独出租责任田,收益显然高了很多。
工商资本回归故里来“务农”
“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还是要吸引工商资本‘务农’,这才是拉动农民致富和吸引农民回归的高速引擎。”邓声豪说。
“乐子鸡蛋,什么都好,就是太贵。”这句很牛的广告语,背后是沙县大通农牧公司对于品质的自信。大通农牧公司董事长李学财是沙县凤岗街道际核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外闯荡多年,回乡后盯准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
随着规模的扩张,该公司也引进了和“散户”合作的机制。“我们把鸡苗养到100天后,提供给农户,这之后饲料以及疫苗都由公司提供。一只鸡卖给农户价是30元,我们回购是35元,再加上鸡蛋的利润,养殖1万羽就可以挣20万元。”李学财说,这么算下来,农户一年挣到的钱不比在外面做小吃少。
同时,区别于以往的“农户提供产品,公司负责收购”的简单联结机制,大通农牧公司在每个散户的农场都占有25%的股份,控股是为了保证鸡蛋的品质。此外,这种合作也有利于农户申请贷款,在当地农商银行,由大通农牧公司出面担保,每个农户可以贷到2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中间一定要经过职业‘大户’。而‘大户’与农户之间只有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购、股份分红等方式,才能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邓声豪介绍,未来这也是沙县扶持农业发展的主打方向之一,县委、县政府将研究出更多相应配套政策,助力该模式的发展。
沙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叶爱认为: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沙县城乡居民就业增收的问题,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不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也有效增进了一部分城乡居民的资本积累,实现了“二次创业”。随着大批农民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大量土地闲置抛荒,县委、县政府及时把握这一趋势,选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转让、出租、承包、互换等方式把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推动了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促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沙县小吃业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配料生产、加工企业和服务网络,促进了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沙县作为一个山区县,农民固有的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现象,通过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见识广了、思路活了、胆子大了,这种思想解放带来的效益更是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