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双11”已经成了一场全行业的狂欢。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以“光棍节”促销名义首创“双11”购物节,销售额为5200万元;而十年后的“双11”,是一场囊括100多家各类电商平台和数亿消费者,单是天猫一家两小时内成交额即超过1000亿元的消费盛宴。有机构预测,天猫“双11”今年有望首度超过2000亿元大关,此外,包括京东、苏宁等在内的其他全行业电商平台“双11”期间大促将超过3000亿元。而每年“双11”指数级的增长,不断验证一个事实,今年的峰值将是明年的常态。
“双11”显然早已不止是阿里巴巴打造的电商品牌,“双11”所引领的网购消费热潮也早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包括大型家电、电子产品、化妆品,甚至大宗商品和奢侈品都能通过网购解决,网购人群也已经向整个社会扩散。消费市场也是从中国走向了全球。这种将线下实体经济和线上虚拟经济相融合的新兴电商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商业的形式,使传统消费向互联网消费模式转型升级迈出重要一步。不论是消费者能力的锤炼和提升,还是消费者购物需求和选择的极大丰富,抑或是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都有力地促进了市场整体消费升级。试想,如果没有“双11”的助力,上述消费升级恐怕还在原地踏步,至少不会这么快速推进。
同时,“双11”也在倒逼所有消费相关产业领域的升级。以11月11日为中心的前后一周左右时间里,天量消费行为的聚集将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资源,如快递、运输、网络技术、支付手段等社会资源配置都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在暴露这方面的不足。最开始几年,人们常抱怨网速慢、服务器崩溃导致自己抢购失败。而最近几年,抱怨更多的是商品价格并没有消费者想象中优惠,或被新的营销套路所惑,有时甚至“拿着计算器都算不明白”。消费欺诈、消费陷阱的集中爆发,这不仅倒逼消费者提升防骗能力和维权意识,更在鞭策市场监管部门必须紧跟时代,通过改善行政方式方法,以及运用更先进的技术,使监管更加高效和有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比起花钱,“双11”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随着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新潮流的兴起,实体商业与电商平台不断深化融合,电商领军企业布局线下门店,刷脸支付、电子标签等新科技也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更新的体验。未来或许很难再用数字来定义和总结“双11”。从过去几年公布的相关数据也不难发现,虽然销售额呈逐年上升态势,但近两年增速开始趋向平缓。应该意识到,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成长,消费市场的优化以及电子商务野蛮扩张期的结束,“双11”必将迎来更为成熟的稳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