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和淘宝又相逢在一份“恶名市场”名单中。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周四表示,该部门将拼多多列入“恶名市场”名单,因该平台上假冒产品数量激增。
同时,USTR仍将阿里巴巴(美股BABA)旗下淘宝网列为“恶名市场”。报告中称,尽管阿里巴巴在遏制提供并销售侵犯版权产品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但一些被侵权的企业表示,淘宝网上仍有“大量”假冒商品在销售,而阿里巴巴在消除假冒产品方面的程序“毫无成效”。
听起来,这个名单给出的定性性质十分“恶劣”,那么“恶名市场”是一份什么样的名单?
有关“恶名市场”
其实虎嗅在很早之前就介绍过,所谓“恶名市场”,是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的,其公布“恶名市场”名单的目的是为了协助有关机构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这份名单,美国贸易代表每年都会公布一次。对于互联网上存在的侵权、盗版、伪造作假等状况行业或市场,需要就上述问题进行调查或开展维权行动的对象,都会被列入恶名市场的名单中。
USTR在2011年2月发布了第一份独立的、完整周期的恶名市场清单,第二份报告发布在2011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如迅雷(美股XNET)、腾讯、百度(美股BIDU)、淘宝、搜狐(美股SOHU)网等都曾经赫然在列。去年年初,还有全球25个在线市场和18个实体市场被列入恶名市场名单,其中就包括淘宝和北京秀水市场等9个中国市场被列入其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名单并不被中国官方认可。
早在2012年1月份,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经表态称,美方在“恶名市场”名单中,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描述使用“据称”或者“行业指出”等模棱两可的措辞,既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没有详细的分析,是非常不负责任和不客观的。
而针对去年的“恶名市场”,商务部发言人高峰也做出过同样的回应:报告中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描述多采用“据报道”“据权利人称”等措辞,缺少确凿的证据,也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撑,所以不得不对美方有关部门发布报告的客观性、可信度表示怀疑。
这也基本是中国企业们看待这份名单的态度。
拼多多方面对此回应称,尚不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个结论从哪里来,以什么标准制定,对此不能认同。报告所述问题在电子商务业态出现之前便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现在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打击此类问题最好办法不是互相指责,目前公司与执法部门密切合作,正不断采用“技术+人工”的方式加入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去。
去年,阿里方面回应,这是阿里巴巴再次成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高度政治环境下的牺牲品,同时,阿里还认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恶名市场名单仅仅针对非美国国家,并非关乎知识产权保护。
关于今年的“恶名市场”名单,阿里方面还没有做出公开回应。
那么淘宝拼多多们会受到什么影响?
“恶名市场”的权威性尚需要论证。
不过,它虽并不会对公司产生直接的监管作用,比如有关法律、监管部门或者证监会的直接介入,却会间接影响企业上市、股价,影响企业声誉和其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尤其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比如截至北京时间23:06分,受其影响,拼多多股价为23.23美元,下跌0.71美元,跌幅为2.96%。显然,这个“恶名市场”对美国资本市场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于是上榜的企业往往会为了这份名单做出一系列的游说和挽回形象的动作。
2008年,USTR就在其Special 301报告中列出了将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大名列了出来。2011年,淘宝依然在列。为此,阿里就曾专门聘请了USTR前总法律顾问詹姆斯·门登霍尔(James Mendenhall),花费了46万美金来协助游说美国国会与白宫。
阿里巴巴发言人约翰·斯比利奇(John Spelich)还曾向USTR提交了一份冗长的改进措施文件,说明集团为消除美国企业的隐忧付出了哪些努力:“淘宝并非一个臭名昭著的市场,为了防止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假冒商品,我们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条款。通过淘宝网平台销售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数量非常少,对于这种行为,淘宝既不支持、也不会宽恕”。
游说,加上平台转型与对假货的治理,使得淘宝终于从2012年的名单上消失。不过,4年之后,阿里再次登上了2016年的“恶名市场”名单,原因是,美国成衣及鞋业公会(American APParel &;Footwear Association)、法国行业协会则认为假货在淘宝平台上仍然销售猖獗,而“阿里巴巴要么是没有能力,要么无疑解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恶名市场”的存在意义是仅供参考。
不过新闻一出,国内的用户还是哗然。毕竟淘宝、拼多多近几年虽然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打假动作,但是它们的固有形象一时间还难以被抹去。最有话语权的当然还是用户,你觉得“恶名市场”上淘宝、拼多多应该有姓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