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想过18℃的夏天?那就去都柏林,在18世纪的老街惬意怀旧
■典雅的红砖立面有着从下往上尺度渐变的窗,一种对称与平衡的古典美。
■和煦的阳光下,三三两两的游客悠闲地围坐在酒吧门前的啤酒桶旁闲聊。
从35℃高温、热浪滚滚的中国南部到有20℃之差、仅14℃的海岛之国,从现代化的高厦敞轩到十八世纪的红砖排屋、老街古巷,这不是南半球,而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18世纪乔治王时代的第二大城市、1991年的“欧洲文化之都”——都柏林,舒适的气候让你可以惬意地探寻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文化遗产中触摸古老的灵魂,谛听文明的回响。
A
在圣三一学院的惊鸿一瞥
都柏林的第一站当然是圣三一学院。
除了牛津、剑桥这些大学城,在一个城市中,一所大学成为游客首选的必游之地,圣三一学院是绝无仅有的;由伊丽莎白一世创建于1592年,圣三一学院是欧洲杰出的学府之一。但,使人趋之若鹜的不是电影里的网红建筑,而是一部镇校之宝、也是爱尔兰的国宝——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之一,修士们用牛皮纸、拉丁文手抄手绘的《BOOK of Kells》。
它不仅古老,而且有大量用羽毛笔描绘的精妙绝伦的插图,有人、动物、神兽,图案复杂艳丽,非亲眼所见,实难以想象……这部800年前后完成的书卷仅展出两页,而且禁止拍照。在收藏这本书的老图书馆外,永远都可以见到慕名而至者大排长龙,就是为了这惊鸿一瞥。
在轻触一键即可将任何图文化为乌有的数字时代,这部逾千年而犹存的古书,又一次唤起了我对纸质书的情结,崇敬油然而生。珍藏这一国宝的老图书馆也不容错过,二楼的长厅长65米、存放有20万册最古老的藏书,全木质圆拱形,令人叹为观止。
B
探访temple bar,一个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
如果说,地标式的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历史街区就是这个城市的个性与气质。相比之下,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变迁、市民生活百态的历史街区更能让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特色。
广州的一些历史街区正在开展微改造,考察、学习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亦是我旅行的重点。都柏林的temple bar历史街区在学界与游客中都享有盛名,在国内外众多大同小异的历史街区更新中,它是我见过最具多样性,功能最混合,同时又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起源于中世纪,繁盛于18世纪,又更新于上世纪80年代,并仍在持续更新的街区拼贴出不同时期的街道与建筑风貌——漫步在铺着鹅卵石的狭窄老街,时光仿佛倒流到中世纪;沿街的一排排红砖建筑,又带你穿越到18世纪的乔治王时代;那些钢、玻璃、清水混凝土的立面又将时光切换到现代……整个街区保持了原有的肌理与格局,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插入不少新建筑,但大多很克制,绝不自我表现,尺度、材料、色彩与历史环境协调。
temple bar不仅是一个街区,而且是都柏林的文化中心,街上不仅有别处也有的餐厅、酒吧、酒店、商店、工作室和住宅,还能看到爱尔兰电影协会、国家摄影档案馆、摄影画廊、儿童艺术中心等公益文化机构,一下就凸显出它独特的文化气质。爱尔兰电影协会是在一栋改造过的十七世纪建筑内,这里每天都有多达9场不同国家的艺术电影放映;一家商业性的酒吧同时也是音乐中心,看到门前风靡全球的U2乐队的海报牌,“It’s a beautiful day,don’t let it get away……”熟悉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响起;喜欢凯尔特音乐的我还发现了一家专卖凯尔特音乐CD的店,老板挑了四张最有代表性的CD给我,成为此行最满意的纪念品。
这里美酒、文化、艺术、居住、办公和谐相处,古老与现代并置,商业与公益兼容,一度衰败并被列入全拆,而后成为历史街区复兴的范本,在世界各地的城市更新都能找到temple bar的身影,但它依然是独一无二的,最常见的街景就是和煦的阳光下,三三两两的游客悠闲地围坐在酒吧门前的啤酒桶旁闲聊,时刻提醒你这还是健力士啤酒的故乡。
C
流连乔治王时代建筑,感受都柏林的独特气质
都柏林虽然没有巴黎的优雅、伦敦的奢华、纽约的摩登,也很难见到摩天楼及其头角峥嵘的天际线,却因原汁原味的乔治王时代的建筑风貌,有一份与当代生活的疏离。这是一种18世纪风行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国家的建筑风格,要捕捉这份独特的气质,最佳选择是Merrion Square的四周。
Merrion Square是一个由四条街道及乔治王时代的红砖排屋围合而成的公园,远看,典雅的红砖立面有着从下往上尺度渐变的窗,一种对称与平衡的古典美;近看,细部装饰精美:白色长细条木窗框,五颜六色的门,带拱券和爱奥尼亚柱的古典门廊,孔雀扇形的气窗。这里一直是都柏林富裕知识分子偏爱之地,有不少文化名人的旧居,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王尔德、叶芝等。
像当地人那样生活,一直是我文化旅行的追求。我住的民宿所在地Grove Park也是一个以乔治王风格建筑著称的街区,时光流逝,却并未在她的容颜上留下多少沧桑,三个世纪前的红砖排屋在晨光与夕照的辉映下依然有一份惊人的美丽。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记忆的容器,每天从这些依然鲜活的历史与记忆中穿行,推开门扉,走过带拱券的廊道,沿着铺了地毯的木楼梯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个万里而来的游客,恍惚间已成为此处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日后彼处温暖的回忆。(何姗 文/图)
(责编:李昉、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