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一首《国家》道出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每一个小家庭的成长印迹,串联起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大国”前行气势磅礴,“小家”越过越有奔头。
龙州起义纪念馆内珍藏的红军帽徽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曾经播撒龙州起义革命火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故乡。龙州起义纪念馆内珍藏着两枚不一样的红军帽徽——椭圆形的铜牌上,凸现着斧头、镰刀和五角星图案。
打铁匠出身的红八军卫士排排长谢德成(后改名梁玉汉)曾参与帽徽的制作。新中国成立后,梁玉汉把家安在了曾浴血奋战的龙州。
七十年光阴荏苒,梁玉汉已经故去,儿子梁炳聪也已两鬓斑白。从龙州县供电公司退休后,梁炳聪便回到位于该县上降乡鸭水村的老房子,主要精力放在了红八军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
70岁的梁炳聪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家乡的巨变。回忆往昔,他印象最深的是童年时居住的茅草屋:“住在那个屋子里,白天抬头见太阳,晚上抬头见星星。睡着的时候突然下雨还以为洪水来了,一有雨点滴在身上就立马下床赶紧跑。”
梁炳聪还保留着1977年购买的自行车
1981年,梁炳聪用攒了几年的积蓄,盖起了村里第一间瓦房;2010年,梁炳聪的儿子梁海辉、梁海剑相继在县城购置了商品房。从茅草屋到泥瓦房,再到商品房,一家人的生活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龙州与越南接壤,距越南首都河内不足200千米,边境线长达184千米,龙州水口口岸还是广西最早与越南开展民间贸易的关口。尽管“打开门就是越南”,梁海辉、梁海剑一开始却选择在与龙州相邻的凭祥市发展进出口生意。
兄弟俩为何舍近求远?
“以前也是‘水泥路’,既有水又有泥。现在的水泥路是真的咯!”梁炳聪玩笑中道出了原委。路不通,再好的生意也得黄。
两种“水泥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法。
过去晴天扬尘裹身,雨天泥巴糊脚,农村的好物产要想运出去得要看天碰运气;现在水泥路修进大山,轿车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我家这老房子跟村道也就七八米的距离,村里去年也给铺上水泥咯!”梁炳聪指着家门口的小路,笑吟吟地说。
道顺民心畅,路通百业兴。2018年,梁海剑、梁海辉把生意转移回家乡,在村口建起了扶贫车间。盛夏时节,芒果飘香,扶贫车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从越南、柬埔寨进口的芒果,在这里经过去皮、切片、干燥、包装后,被制成芒果干,再按订单发往上海、深圳等地。现下,农村电商方兴未艾,兄弟俩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他们不满足传统的批发形式,计划招揽电商人才,到互联网上“掘金”。
贫困户农慧玲正在扶贫车间里忙活
眼见扶贫车间收入有保障,同村的贫困户农慧玲主动应聘,成为扶贫车间的一员,专门负责削果、切果。“这里按件计酬,大伙多劳多得,干起活来可积极了。我现在每天至少能切10桶果肉,一天下来最少能赚100元,一个月下来收入就有3000元以上。有这样的收入,还愁日子不好过嘛。”农慧玲算了一笔账。
沧桑巨变七十载,华夏大地换新颜。70年,祖国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迈向繁荣富强,一个个普通家庭从一穷二白走向富裕兴旺。(完)
(责编:朱晓玲、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