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和“前途未卜”
事实证明,像盒马鲜生这样的生鲜精品超市已经非常擅长吸纳重视便利性,体验感和高质量的城市高净值消费者。根据盒马在2018年9月公布的业绩数据,该模型无疑是成功的。但它虽然可能是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理想选择,但这个模型和理念或许会因“水土不服”而很难向弱二线和低线城市下沉扩张。
一是消费水平的差异。盒马鲜生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视客户体验。然而,履行其“30分钟送达”(这份比重大约占其业务的60%)的配送承诺业务的成本很高。因此,盒马鲜生必须用高利润的高价商品来补贴其昂贵的运营成本。
鉴于他们对“半径3公里”的配送规划,其选址就必然会在拥有高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消费者聚集区,例如住宅社区或者商业区。
这在上海这种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肯定不是问题,但当向二三线城市进行市场拓展时,就会涉及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意味着在选址上面临着更多的局限性。
2018年,丁磊进城,黄铮下乡,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也很好地印证了消费升级的区域不平衡性,所以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的区域差异使得很多电商平台和实体都无法通过单一模式实现全国性的扩张。
第二个挑战是供应链管理,这也是决定生鲜超市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供应链拉的越长,管理就越困难成本也越高,这也为什么是在无锡或武汉开店的成本要高于上海的一个主要原因。
简而言之,不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供应链成本是生鲜超市尝试在线下低线市场拓展时面临的严峻挑战。成功的新零售转型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方案。
与此同时,如果不与现有的本地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线下市场的扩张。
就如大润发,以阿里的盒马的风格模板为基础对其400余家店铺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如果大润发此次数字化转型成功,那么它将作为阿里在二三线城市展示数字化力量的重要展示案例,向更多的零售商提供类似的付费数字技术支持。
就在前天8月7日,高鑫零售公布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半年度业绩。上半年,高鑫零售实现总销售营收同比增长0.6%至人民币543.96亿元,经营溢利同比增长3.2%至30.14亿元。
阿里入股一年半,高鑫零售的新零售改造也进入新阶段。财报显示,2018年3月,上海和苏州的两家大润发门店开始试点接入阿里旗下的淘鲜达一小时到家业务。截至2018年底,高鑫旗下所有大润发和欧尚门店均接入淘鲜达。
到今年上半年,B2C业务步入正轨,门店“一小时配送到家”模式走通,日均订单已达700单,天猫618期间一度突破1000单。以淘鲜达为主的B2C业务模式趋于成熟,并成为其竞争优势,今年下半年目标是加速扩大规模,提升日均订单量。
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最新报告,今年二季度高鑫零售现代渠道主要零售商市场份额为8.2%,排名第一,暂时保持领先优势,这个成果对于阿里来说,还是可喜的。
“仍需磨合”的B2B
像零售通、京东新通路,掌合天下和中商惠民等B2B分销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线下渠道,也是阿里和京东等平台角逐的重点。目前约有600万传统商店使用这种“新”服务,这种模型消除了繁复多层经销商,直接将店铺与品牌连接起来,解决了困扰中国零售业“效率”方面的痛点。
然而通过数字化转变B2B环境要比B2C模式复杂得多,这种在理论上看似理想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会面临因零售价值链各方利益冲突带来的挑战。
下游销售终端——“价格至上”原则
B2B平台目前拥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在行业中的总渗透率约高达20%至30%,但其中大多数店铺都是受到低价格补贴的吸引,而且粘性极低。许多店主安装了大约四到五个B2B应用程序并进行价格比较,然后选择在价格方面更加有吸引力的平台。
这与打车和外卖的B2C软件通过早期补贴形成消费者使用习惯以培养客户忠诚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不同的是,B2B平台的用户主要是以利润为动力店家,所以价格优势是他们选择平台唯一标准,而非消费习惯,这就导致了B2B平台在用户粘性方面的缺陷。
而且根据对一些店家走访发现,与一级分销商和二级批发商相比,B2B平台在产品种类,交货速度和退款等关键服务方面表现欠佳。这种现象或许源自于平台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品牌、大型经销商在合作水平方面的限制等等因素。
中游经销商——脱媒知易行难
尽管所有B2B平台都在谈论脱媒,但如果没有中间的经销商,就目前中国市场看来,这套机制就无法推行下去。根据对内部人士的采访,B2B平台上超过一半的商品都来自一级分销商,30%至40%来自二级分销商和批发商,只有10%直接来自品牌。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归结为品牌对与平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经销商拥有平台所没有的服务能力。
例如,根据快速消费品(FMCG)行业第一级分销商销售人员密度的平均数据,在顶级B2B平台上,每个线下员工平均负责200到300家商店,他们还必须同时负责数千个SKU(库存单位)。相比之下,经销商的销售只需管理与自己品牌有关的十几个SKU,这就意味着他们有精力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与此同时,平台无法处理商店的退货。在实际运作中,平台的线下员工大多专注于选址开发,日常商品维护例如退货等工作都是交给经销商团队。因此,虽然B2B平台可能会消除二级和三级品牌分销商,但仍然需要与一级经销商保持紧密的合作。
虽然到目前为止B2B平台声称以去中介化为主要愿景,但是一些缺乏当地经销商支持的B2B平台已经采取从该地区购买批发产品,然后通过补贴再向当地市场进行销售,这显然并不是一条可以长远发展的路径。
上游品牌方——“趋利避害”的“双标”式发展
品牌和B2B平台之间的关系是最微妙也是最复杂的。去中介化、分销网络扩张和降低销售成本等趋势看上去似乎都符合品牌的要求和意愿,但是品牌实际上更担心被具有“垄断性”的平台“绑架”。
对于花费数年时间建立分销商网络的消费性包装商品(CPG)玩家而言,B2B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如果他们使用B2B平台,他们最重要的自我生存系统——渠道将会被平台接管,这样一来他们现有分销系统将可能会遭到致命的破坏,这无疑是一种自杀式发展;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不使用B2B平台,他们的竞争对手或许会在平台扩张和补贴提供的机会中迅速发展,就如去年的广州红牛断供事件。
蒙牛和康师傅与零售通建立战略合作,但广州红牛却在2018年4月份暂停在这一平台供货。究其原因,红牛自身有一套价格管理体系。
然而,B2B平台给到终端的进货价远低过官方指导价。红牛属于比较畅销的产品,广州又是红牛销量比较大的区域,如果不管控的话,会伤及整个品牌销量。
其实此次事件最直接的压力是来自于红牛的二批商们,对于红牛这样的成熟品牌而言,本身在内部已划分好销售区域,其实是不希望有新的搅局者进来,而B2B类平台,毕竟仍充当一个大型批发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