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比赛中,中国队击败科特迪瓦拿到开门红,不过虽然赢了15分看似很轻松,但比赛的过程却难以让人感到满意,尤其是上半场,29-29平的表现只能用我们和对手菜鸡互啄来形容。
那问题出在哪呢?实际上从全场来看,虽然在防守端也暴露了后场篮板不稳这个可能会让我们在打委内瑞拉的关键战中吃大亏的漏洞,但中国队只让对方得到55分的防守表现还是基本合格甚至堪称优良的。因此很显然,上半场便秘的进攻,才是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的最大问题所在。
那为什么中国队上半场的进攻会打的这么滞涩,那下半场中国队又做了哪些工作来解决合格问题呢?
一:内线依赖症
教科书上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是以十年百年记而且被严重低估的。就拿中国男篮而言,在之前,黄金一代锋卫线上多点开花的创造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等姚明(同时也包括王治郅和巴特尔)出现以后,我们就彻底变成了一支依赖明星内线发挥的球队。
当然,这种影响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没有办法做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定论,但自姚明之后,我们的锋卫球员乃至教练组都患上内线依赖症确是不争的事实……遇事不决找内线,心慌紧张找内线,一切战术围绕内线……从球迷到球员,从少年队到成年队,姚明的成功影响了中国队乃至中国人的篮球审美。在这种审美下,内线的能力决定中国队上下限几乎是中国队过去几年表现的写照。
而这种依赖症,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队近10年来唯一核心的比赛风格。
熟悉阿联的球迷都知道,易建联是一个“刷着黄皮肤的黑人”,运动能力极强,同时兼具中远距离开火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动型内线,从篮球的角度来看,他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后卫来带他飞,而不是自己做攻城锤去砸对方的内线堡垒。
但中国队的后卫们,却总是容易把易建联的强攻当做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比如下面这个球。
当易建联作为外围掩护墙使用之后,实际上并不应该再作为第二轮中转再来接球处理,然而此时等球的队友们此时并无支援之意,只能等待阿联从罚球线开始挂着对方的对抗往里要位,然后在陷入几乎四人包夹时再拿球进入进攻状态。
这么打怎么可能高效?中国队的进攻又怎么可能顺畅?
阿联几乎三秒,然后出来还要如后卫般持球单挑
很显然,中国队当时的打法,实际上是把易建联当成了一个全能核心使用,这势必会导致易建联在处理球时的犹豫与错乱——要知道阿联本来就不是以篮球智商为优点的球员,这么打只能让他本来很干脆的动作变得不够简洁,拖泥带水,也给对方的防守预留判断的时机。?
而如果说易建联必须如此处理球还有他是中国队战力最强资历最老球员都很信任他的因素影响在,那当替换他上场时还这么打战术,那就只能说明中国队的其他球员对内线潜移默化的依赖已经影响到了对比赛的判断和认知。
哪个大中锋需要从三分线外持球突破?
下图中方硕对球的处理也是如此,一个后卫带着跟进的中锋快攻到对方腹地面对防守可以有很多选择,无论是第一时间分球给王哲林,哪怕自己硬来等队友补篮,甚至后撤步投三分都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但方硕却非要在王哲林站在完美位置等球半秒后才最终做出决定——很显然,从回放的眼神来看,他这个球是在看易建联的落位情况。
下面这个球的处理则遭遇了另一个内线依赖症所导致的问题:禁区拥挤。
挡拆之后王哲林顺下,易建联直接挤到低位要球,他和王哲林两个人相互影响遮蔽,郭艾伦第一因为对方大延误而无法突破,第二没有办法找到出球角度只能把球传给外围的方硕来处理。而方硕无奈之下只能强行三分出手,打铁。
下面这两个球更能说明问题:
整个战术跑了十几秒,最后无非是希望得到一个易建联低位背打对方的机会,这和姚明时期有什么不同?那易建联的低位攻击能力又达到姚明的水准了吗?
二:后卫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