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一場新角逐的開始
(經濟觀察)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一場新角逐的開始
因經營狀況不佳,近年來,樂購、樂天瑪特、歐尚、麥德龍等一大批外資零售巨頭陸續被卷入關店撤離潮中,外資零售巨頭逐鹿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看似進入尾聲。但實際上,一場全新的角逐正在拉開序幕。
上周,美國零售巨頭開市客(Costco)在中國開業的第一天就迎來銷售盛況,奢侈品包、茅台酒、烤雞等商品受到消費者瘋搶,開市客周邊的兩條道路交通一度癱瘓,迫使其於開業當日下午暫停營業。盡管后來出現一波集中的“會員排隊退卡”,但一周以來,開市客的客流趨於平穩。開市客方面也表示,未來將會在華開設更多門店。
除開市客外,近期還有不少外資零售巨頭加倉中國市場。德國第二大零售商奧樂齊(ALDI)6月在上海開設首批兩家線下門店。沃爾瑪旗下高端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店表示,將在中國市場進入“加速跑”階段,預計到2022年,將在中國開到40家門店。日本最大的家居連鎖店株式會社NITORI集團7月宣布,該集團已把全球擴張作為集團近年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
一家原本打算離開的外資百貨公司在近期表示“不走了”。8月23日午間,原定於8月25日正式停業並退出中國市場的上海高島屋表示“重拾信心”,宣布將繼續營業。
一些外資零售企業經營不善,“折戟”中國,但同時更多品牌和企業大量涌入,尋求新的增長機會。一出一進的背后,中國市場的轉變顯露無遺——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中產崛起,中國市場都走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面臨的是一場全新的角逐。
世邦魏理仕大中華區顧問及交易服務部董事總經理黃蔚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消費市場潛在的發展空間很大,許多外資品牌都對中國市場躍躍欲試。2018年有68家國際品牌首次進入上海市場,29家首次進入北京市場。
黃蔚表示,中國人口基數巨大,私人財富增長迅速,在節假日表現出驚人的消費力,加之,中國人消費觀念升級,正在從價格敏感向注重品質和差異化的層面轉變。國際品牌在國內消費者中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海外代購讓新興國際品牌更快速在中國建立消費群並進行市場測試。這些都是吸引外資入駐的重要因素。
但是同樣的原因,也讓部分轉型遲緩的老牌外資零售企業面臨淘汰壓力。
黃蔚指出,尤其是在零售業發展較快的一二線城市,百貨、大賣場等普遍面臨來自購物中心、電商和新興綜合體驗型零售業態的競爭壓力。
商業地產服務商RET睿意德CEO王玉珂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老牌的外資零售巨頭,雖然過去在中國發展不錯、擴張迅速,但其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商業模式和經營形態都沒有大的變化。在用戶更迭、消費升級等各種變化快速發生的中國市場中,“不變”顯然是行不通的。
王玉珂認為,特別是近兩年,城市更新對商業形態和業態提出新的要求,原本因為地價低廉等原因得以快速擴張的“大賣場”模式難以復制。加之,支付技術不斷進步,供應鏈逐漸打通完善,零售的地域性壟斷被逐漸打破,如何讓“用腳投票”的用戶真正買賬,才是競爭的關鍵。
在這一背景下,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傳統零售業進行升級迭代的新零售被寄予厚望。2016年,阿裡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演講中提出,“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隻有新零售”。
有人認為,如今中國正在成為新零售的“試驗田”和“競技場”。現在進入或者加倉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巨頭不少都在融入或試水“新零售”的方式。
王玉珂指出,“新零售”的核心本質是用戶數據的在線化,這樣可以與用戶形成實時互動,通過用戶的偏好,隨時對商品和經營決策進行調整。以開市客為例,開市客是會員制倉儲超市,其售賣商品的利潤其實並不高,會員服務費是其利潤主要來源,而這種會員制讓“誰買了什麼”等信息一目了然,這種對用戶的充分了解與“新零售”的核心是一致的。此外,山姆會員店等也是採用類似的模式。(記者 龐無忌)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