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究竟“新”在哪里?无非是买家更舒服,卖家更赚钱。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赚钱,不舒服?
有人发问,“新零售”最大的坑是什么?我说,是没有常识。
“新零售”有一个深坑,很多人像关在一个黑箱中想问题,但商业的维度并不是只有速度和效率。
零售本质:抢现金流量,赚金融的钱
当今世界流量最大的实体零售公司是Costco(好市多),Costco近日落地上海,开业第一天就因为人潮汹涌,被迫在下午1点就暂停营业。当天购物的人实在太多了,进停车场需要排队3个小时,结账需要等待1-2个小时。
数据上看,Costco的门店数量,只有竞争对手沃尔玛的6%,但是实现了沃尔玛20%以上的销售额,足见Costco的店面流量多么惊人。
可是,近几年Costco每年的会员费收入是20多亿美元,净利润也是20多亿美元。表面上看,Costco的零售收入实际上没赚钱。可是,你知道这些零售商真正的利润来源在哪里吗?
超市卖东西都是当场收现金,给供货商结账则要拖到几个月后,那么,这一大笔货款就会“无偿地”沉淀在超市的账上,沉淀一段时间,这笔“沉淀资金”就相当于供货商在超市的一笔“无息存款”。
哪怕超市用这一大笔“沉淀资金”做最笨的投资,放在非常安全和灵活的货币基金里,也能产生不小的投资收益。
零售商主要赚的,已经不是卖东西的差价,而是赚金融的钱。
零售商向来将资金链、现金流视作生命线,这就又绕回那个老问题——现金流量。盒马鲜生、美团买菜,哪怕不赚钱,也要吸收流量、保现金流。
现在成为流量中枢的,是红人大V和KOL(意见领袖)。当然,KOL与KOL价值是不一样的。曾经最红的咪蒙、六神磊磊,只能用来打广告;而雪梨、薇娅就不一样了,2018年“双11”,一个薇娅直播2个小时,就卖了2.67亿元的货,这简直是现金奶牛,大量沉淀资金可以衍生可观的金融回报。如果你从金融操作(而不仅是广告营销)的角度,看待这些带货红人们的价值,情景会很不一样。
外界一谈到“新零售”,就是极致体验、效率革命。可是真正基于商业逻辑,洞察了零售商的基因组件,立足现金流量、赚金融的钱,仍是零售公司的基本生存原则。
而般诺智能酒店零售机,就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直接的流量,和最快速的汇拢现金流,这是一个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的生意,但获得的回报却相当惊人。
此前,微信通过“公众号+微信支付”模式成功接入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务、快递、高校、电商、民生等数十个行业,借助微信移动互联网化、数据化、社交化的特点,以一套标准化的模式将微信O2O推向全行业。
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和维权、社交推广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
目前,微信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智慧校园”“智慧百货”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公众平台就能实现学籍管理、生活消费、身份认证、网上缴费等多种功能。而在智慧百货方面,微信则和上品折扣、王府井进行了相关合作,以虚拟货架+虚拟会员卡的方式实现顾客体系的智能化管理。
今后,般诺也将重磅推出智慧酒店系统,将酒店的智能化管理变成线上服务,不仅能更及时的解决客房需求,更能将周边资源联动起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为酒店赋能,为场景赋能,也是为服务日渐疲软的酒店行业注入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