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隐身幕后默默知足一生
罗履常,82岁,粤籍归国华侨,原开滦矿务局通风办副主任
关键词:幕后英雄
电光火石中,他们的一个念头、一个判断、一个动作,决定着别人的生与死。唐山大地震中的救援者,以各自的方式定格在大灾难前,无论岁月流淌、政治浮沉,他们是唐山的英雄,他们更是一群大写的“人”。
率先下井探险的人,震后15天仍然幸存的五名矿工就是他发现的。可当时表彰,却没他的份儿……
李宝兴师傅用指头点着笔记本说:你一定要好好写写这个人,我们的大恩人。没他,就没我们。可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功劳,还差点被埋没了。“你记着他的名字”,李师傅一字一顿地说,“罗、履、常”。
罗履常师傅,人称罗老爷子,在地震十几年后,才获得正名。直到今天,找他的媒体,依然不多,见诸报端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见之下,听他讲话,我疑心他是广东人,一问,果然,祖籍广东潮阳,82岁,乡音未改。
罗履常,人生的步履走得一点也不平常。
归国华侨,出身不好,海外关系复杂……那个年代,这几样东西沾上一样,也足以令人处处碰壁。罗师傅偏偏样样都沾。
1952年,28岁的新加坡华侨青年,中国银行的小雇员,铁了心要回国支援国家建设。爹妈眼前还有其他九个兄弟姐妹呢,这个老小,几经波折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提出深造,国家便送他读大学,学的是采煤专业,本科。1956年大学毕业,分到了开滦煤矿,当技术员。
由于他的这些背景,虽然是他第一个发现幸存的五名矿工,可当年的表彰却没了他的份儿;上北京开庆功会,也没选他当代表。但他似乎也安贫乐道,知足一生。
和普通矿工一样,他每天把脑袋拴在裤腰上下井工作,直到退休前几年,他都一直在井下干活,管着最要害的通风区。罗师傅的老伴心痛又自豪地说:我们家那口子,就像只小老鼠似的,地下的道儿蛛网密布,可他清清楚楚。
这就是为什么他敢率先下井,找到被困已久的矿工———那时,他自己一家人也刚从废墟里给扒出来不久,房子也都毁了,可他没顾得上,转身又下井了。
退休前,他遇上了尊重知识、尊重技术而不“唯成分论”的好年代,在开滦矿务局通风办公室副主任任上退休。
尽管是个“官”,他也和许多普通的唐山人差不多,住在灾后快速重建的福利房里,60平方米左右,装修也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但家里却收拾得干净利落,一看,就知道家里有个好女人。
王文友、李宝兴坚持要去见救命恩人,他们条件并不好,买了两个西瓜,聊表心意。那天,刚好遇上罗师傅全家团圆,定居美国的小女儿,携家带口回来过暑假。
三人相见,分外惊喜。罗师傅已有十多年没见过王文友了,拉着问长问短。李宝兴倒是每年总有几次到恩人家里看看,“每次去人家里又要留饭,80岁的人了,张罗起来麻烦,咱也不忍打扰。”
三人闲聊,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那天,52岁的罗老爷子带着八个人下井探险。他把八个人留在了有电话可与上面联系的七道巷,自己孤身一人下到了八道巷。以往24小时不间断热火朝天有人工作的井下,除了汩汩的水声,还是水声。
探了百把米远,突然听到了纷乱的脚步声,匆忙而踉跄,一路踏水而来。一扭头,矿灯照过去,只看着几个东西扑到了跟前,罗老爷子被一把抱住了腰。
黑脸白牙、头发又长又蓬、胡子拉碴的,不知是人是鬼。“唉呀,你们还活着,还活着!”罗老爷子眼泪也掉了下来:你们知道是第几天了?那是1978年8月11日,大地震后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