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到学校走访慰问,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全省学校这么多,省长为何去了第一师范?
一代伟人的起点
谈到第一师范,所有人都会想到毛主席,他在这所学校过了宝贵的八年青春时光。
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青年毛泽东)
1913年春天,毛泽东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2月,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一师读了半年预科之后,毛泽东被编入预科三班。1916年,全校实行统一编班,预科三班被编为本科第一部第八班。此后,毛泽东一直在八班学习,直到1918年6月毕业,并获得了生平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毕业文凭。
1918年8月,毛泽东到北京筹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是年10月开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1919年3月,毛泽东赴上海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0年,毛泽东应一师易培基校长邀请,回母校担任第一师范附小主事(也就是校长),不久又担任师范部第22班国文教员。在一师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他以教职为掩护,从事了建党和建团等早期革命活动。
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和何叔衡从一师附小远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底,毛泽东辞去了一师教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许达哲参观毛主席所在的第八班教室)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有着一份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来这里缅怀伟人的革命足迹,是一次不忘初心的洗礼,提醒我们牢记自己的使命。”走进毛主席所在的第八班教室,手抚主席课桌上斑驳的漆面,许达哲有感而发。
许达哲勉励学校教职员工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家在主席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就是一份荣誉,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培育老师的老师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第一师范不仅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了一所独具特色的高等院校。
至今,第一师范仍然是我省唯一一所以小学教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高校。多年来,学校探索形成了补充优秀乡村教师的“一师方案”。许达哲充分肯定学校为小学教师培养事业特别是乡村教师培养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说:“老师令人尊重,培育老师的老师更令人尊敬!”
(许达哲向第一师范学员“提前”致以教师节祝福)
在校展览馆,许达哲遇到了三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向他们“提前”致以节日的祝福,“你们未来都要走上三尺讲台,也祝你们教师节快乐,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据统计,从2011年至今,第一师范已有9430名毕业生在全省 110个县市区的1939 所学校任教,履约率 96.59%,乡村从教率 95.86%,涌现出一批扎根乡村教育的优秀典型。2017年湖南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为19.94万人,粗算下来,相当于全省每20个乡村教师中,就有一个出自第一师范。
我们都知道,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师资短缺、城乡师资差距大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两项具体问题。而作为曾坦言以“治水修路办学兴业”为施政重心的省长,许达哲对这两项问题尤为挂牵。这也正是省长选择到第一师范走访,了解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情况的原因。
(许达哲参观城南古井)
走在一师校园内,经过毛主席求学时经常用井水淋身做“冷水浴”的城南古井。见到井口平静无波的水面,许达哲感慨地对随行的相关负责同志说:“古井如镜,能够照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让教育资源像这水面一样公平。”
“工程师”间的问候
校园内,一棵挂满红果的古树引得许达哲驻足观望。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腊树。许达哲笑着说:“挂满红果实的腊树,不由让人联想到象征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红烛’精神。”
(许达哲向第一师范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祝福)
“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航天工程师,一直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分敬重、心存感激。如果说航天工作者是把一颗颗卫星送入浩瀚的太空,那么老师就是把一批批学生送往理想的彼岸。实地感受了‘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历史底蕴,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培养老师的岗位特别神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培养老师的老师,使命更光荣,作用更重要。我这个航天工程师,向各位灵魂工程师致敬了!”许达哲向一师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祝福,并祝愿全省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他希望大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立足三尺讲台,发扬“红烛”精神,做梦想启航的灯塔、德高身正的楷模、学识渊博的学者、传递爱心的使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许达哲还叮嘱随行的相关负责同志,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