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早期,“一”与“壹”的字义是有区别的,因为两字产生的根源不同。在春秋战国以前,“壹”更多代表专一,当时的“专一”全部写作“专壹”,《鸤鸠》序中“刺不壹也”的说法,就是“用心不壹”的意思。因为“一”与“壹”在内涵上有重叠,后来意思就“合起来”了。南宋洪迈《容斋五笔》“一二三与壹贰叁同”条即称:“古书及汉人用字,如一之与壹,二之与贰,三之与叁,其义皆同。”
“壹”成为数字“一”的大写,出现在先秦时期。如在秦权量刻辞中,“不一”均刻为“不壹”,说明此时的“壹”已是“一”之大写。
“一”与“二”关系为何最密切?
《礼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喻合二为一
因为其他数字都是由“一”产生的,所以“一”与其他数字都有关联。与“一”关系最最紧密的,要算数字“二”,最常见的说法是“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等等。
“一”和“二”之间有一种原始的辩证思想。“一”代表“合”,象征统一,即“合二为一”;“二”喻示对立和分裂,是“一分为二”,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国家“统分说”,就是“一”与“二”数字概念的转换。
在民俗学上,“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代表着“和谐”。中国传统婚俗中有一道“合卺”程序。据《礼记·昏义》,这道程序要求新婚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就是俗话说的喝“交杯酒”。为何把喝“交杯酒”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是一只葫芦剖开来,新郎新娘各执一瓢,用酒为对方漱口,象征两人从此“合二为一”,成为“一家人”。这种“合卺”就是民间所谓“和合”,由此还创造出了“和合二仙”:两仙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谐音“和合”。
“和合”即“和谐”。古代还有男女情人间用鞋喝酒的现象,就是基于“喝鞋”(和谐)。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金莲杯”条称,“杨铁崖耽好声色,每于筵间见歌儿舞女有缠足纤小者,则脱其鞋载盏以行酒,谓之金莲杯。”对这种民俗现象,叶舒宪等现代学者认为,男女用鞋喝酒,除了表示“和谐”外,因为鞋总是成双成对,还喻义“二合为一”。
说到底,古人喜欢数字“一”,意在始于“一”、合于“一”,登基建国选一日或一月,是图个国家统“一”。尽管不乏迷信色彩,但也表达了一种祈盼和愿望!(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