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双11” 从买便宜到买遍全球
2018-11-12 16:34:42 华夏经纬网
“双11”10年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双11”也从一个电商造的节变成了全民的狂欢节、各路商家的促销节。图为汉街的商家线下促销活动吸引了众多顾客。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刘兆阳 摄
武汉人买买买排全国第七
今年是第十个“双11”。从买便宜、清库存到五折风暴,再到买卖全球一体化,与国际大牌接轨,跨境消费成潮流;人们不再盯着电脑苦熬,拿着手机逛遍线上线下,吃喝玩乐全场景覆盖到位;快递不再爆仓,机器人分拣,最快分钟级送达,刷脸取件……“双11”也从一个电商造的节变成了全球的狂欢节、各路商家的“奥运会”,10年,不长不短,正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长江日报记者找到几名“双11”一线亲历者,在他们口中,有着别样的“狂欢”。
起源
“从5200万到1682亿
什么都可能发生”
天猫海外总经理胡瑜玲,花名“冷月”,“双11”起头人之一。她回忆,2009年的一个炎热下午,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CEO张勇(时任CFO首席财务官)办公室里,大家讨论能办点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刺激一下下半年销量。突然有人提议,反正光棍节没事干,要是那天搞个活动,买买东西,给暗恋对象送个礼物,说不定马上就能“脱单”了。“我当时负责品牌宣传,觉得这个主意好,在11月11日这天全场五折全国包邮,第一次的‘双11’活动就这么定了下来。”
但第一年的“双11”遇到很大困难。胡瑜玲说,他们找了好多品牌,一听都不乐意,嫌这个活动太low(低端)了。于是,2009年的“双11”只有27个品牌参加。“双11”那天最终卖出了5200万元,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能这么疯狂。”
第二年,张勇跟胡瑜玲说,“你来开个盘口,让大家竞猜‘双11’的最终成交额,谁猜中了送日本双人游。”当时最大胆的人也只敢猜个1.5亿元。然而第二年的成交额是9.36亿元,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2015年天猫“双11”的成交额达到912.17亿元。
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零售商Costco在2014年第一次参加“双11”活动时,完全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反复叮嘱他们“多备货”。
“结果没到‘双11’,在预售环节他们的货就卖断了。现在的‘双11’成了世界最大的购物狂欢节,更是最大的商业‘超级工程’,代表最广泛的全球化共振。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一切都有机会发生。”胡瑜玲说。
物流
从人拉拖车分拣到机器人拣货
2014年的”双11”,90后李希迎进入物流业。那一年,物流滞后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李希迎回忆,以前都是人工分拣,工作人员手持订单,拉着拖车来回跑,把一件件商品放进快递箱,一天下来要走10公里以上。
2015年,菜鸟网络筹建首个全自动化流水线仓库。工作人员不用再拉着拖车在仓库里来回跑,只需负责若干品类的货架,在特定小区域走动。快递箱会根据算法,自动沿流水线抵达需要拣货的位置。不过自动流水线系统缺乏弹性,哪怕只处理一个包裹,也要把几千米的流水线打开,成本很高,不利于全行业普及。
2016年9月,李希迎加入北领科技,专门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李希迎的工作是与菜鸟对接,一起打造一个更加灵活的自动化仓库,用机器人替代流水线工作。
这些蓝色的机器人就跟扫地机一般大小,可顶升的重量超过500公斤,还能自动充电。李希迎测算过,一个传统仓拣货员,在7个半小时内要行走 27924 步,拣货 1500 件,接近极限。而搭配机器人后,拣货员同时段仅走2563步,拣货能达3000件。
如今,包裹到达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次日达、当日达,已升级到分钟级。
技术
服务器泡在堪比茅台价的液体里工作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COO兼CTO庄卓然,2009年第一个“双11”,他当时管技术。
“2010年,有消费者反映,‘双11’出现商家把价格提高后再打折的‘假优惠’现象。2011年我们通过数据和算法来规范商家的价格体系。记得那年天猫准备了20多个系统预案,结果,就在离活动开始还有不到半小时,优惠计算的这一块系统就出问题了。突然间旺旺群里就像爆炸一样,有人开始喊价格错了,说商家的价格被设成0.1折了。气氛非常紧张。好在我们很快就把问题搞定了。在那一年的庆功会上,我跟同事抱头痛哭。”
2012年,无论是技术系统的建设,还是方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2013年“双11”是消费者体验做得最好的一年;2014年,手机成为主战场,结果他又熬了通宵。
今年,集结大量服务器的阿里数据中心再度升级。数据中心最怕两件事:一是没电,二是太热。今年数据中心首次启用了液冷服务机群,将服务器泡在液体里工作。特殊液体完全绝缘、无腐蚀性,单位体积价格堪比茅台、五粮液。
消费者
以前冲动买便宜
现在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临近“双11”这几天,“80后辣妈”程晨再也不会像前几年那样狂热了。
2008年,刚工作没几年,她迷上了网购。遇上第一个“双11”的时候,她的购物车里全是便宜的衣服、鞋子,没用过的但是看起来不错的化妆品……一个月的工资就花光了。但到手后,好多衣服、鞋子不合适,有的尺码不对,穿上效果不好,当时还不能无理由退货。基本上,头一两年的“双11”,她就是在疯狂买便宜和使劲后悔中度过的。
头几年,为了秒杀、抢便宜,她晚上定好了闹钟,提前10分钟从床上爬起来,盯着电脑狂买。一遇到买的人多了,还经常卡壳,支付不成功,等页面缓过劲来,好东西全没了,气个半死。
后来,平台也多了,还能用手机下单了。她开始货比三家,学会囤货。她说:“前几年,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双11’买什么。从国内的品牌到全球的好东西,网红爆款基本都了然于心。这几年,大家越来越理性,对品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双11’一般会买平时收藏好的‘刚需’,价格是涨是跌一清二楚,哪些是旧款,哪些是新款,功课早就做好了。”
还有,更大的变化是,“双11”拿着手机往线下逛,点个外卖、做个头发,都可以打通来用了,“双11”真不用再熬夜了。(长江日报记者孙珺)
来源: 长江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