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君的遗书,似乎道出了许多女性的绝望和痛苦。
和丈夫缺少交流;婆婆不肯体谅,遇到委屈无人诉说;
一人肩负生育与养育之苦,带孩子、操持家务,从来得不到尊重;
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在家里被视为“闲人”。
背负着几重压力,却不得不忍耐。
2
忍着婆婆,忍着丈夫,忍着委屈……
似乎许多中国家庭里,“婆媳”总是对立关系。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儿媳控诉婆婆对自己婚姻的过度干涉。
婆婆不满儿子儿媳不在自己身边,就将儿子软禁起来不许他回去,并没收了儿子的手机。
还理所当然地对媳妇说:“你没把他留住,那还不如早离算了。”
婆婆越位,丈夫却在缺位。
婚前是花前月下,互诉衷肠;婚后是鸡飞狗跳,相顾无言。这是许多中国女人的常态。
近几年,“丧偶式育儿”成了一个热门词。
仿佛养育孩子只是女人的事,许多妈妈们一边在职场打拼,为奶粉尿布钱操心;
一边还要相夫教子,为家务俗事烦心。
爸爸只需偶尔关爱,就可以成为别人口中尽职尽责的好爸爸。
沈丽君的婚姻里,作为丈夫,他出轨,丝毫不肯承担家庭责任,对妻子冷言冷语;
作为父亲,他宁愿把钱花在第三者身上,也不愿意花在孩子身上;孩子高烧,他在外打牌;让他们看着自己是如何“冷暴力”他们的妈妈。
最终,婚姻成了埋葬女人的“坟墓”。
也有许多人,在和婆婆斗智斗勇,对丈夫百般隐忍的困境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位置。
生活如此不易,自己却也不放过自己。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一位妈妈,没有地位没有收入,只得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家里嫂嫂欺负她,她忍着;丈夫打她,她也忍着。
忍耐的结果就是把一切都发泄到儿子身上。
她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拿什么回报我?”
孩子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可是,听话的儿子换不来丈夫的回头,也换不来完美的婚姻。
儿子在她的极端教育下精神失常,丈夫的冷漠也在她的隐忍下变本加厉。
一味忍耐从来不是婚姻的出路。
有人说,婚姻中,好的感情,必然是双向的,共同承担,相互扶持。
没有谁能真的一辈子都丝毫不计得失地付出。
3
沈丽君的离开让人唏嘘。
这场婚姻,败在渣男手里,而沈在隐忍中,受尽委屈。
面对丈夫的好吃懒做,她忍;
好色好赌,她忍;
谎言连篇,她忍。
甚至对于过分偏袒儿子的婆婆,她也默默选择了忍耐。
遗憾的是,这种表征着贤惠持家的隐忍,没有换来回报。
当忍耐抵达极限后,便成了那洋洋洒洒千百字的绝望,让人心疼又惋惜。
很多人不离婚,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悲剧发生后,终于看明白:为了孩子不肯离婚,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残忍。
有人说,比起教导女孩宜室宜家,大多数女孩,更应该在婚姻中学习如何做泼妇。
当然,“泼妇”不是指任意撒泼,而是说在婚姻里,必须有自己的底线。
不该忍的事,绝对不能忍。
爱人的前提,永远是沉稳自爱。
《新相亲时代》中,有个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正在创业的高学历女孩。
她提出自己的择偶条件:找一个热爱妇女,痴迷生活,好好过日子的人。
在视频中,她说自己喜欢做饭,会做两三百道菜,所以希望男生也会做菜。因为她觉得,会好好做饭的人,才是懂生活的人。
几个条件看起来都不苛刻,在场的男嘉宾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好好过日子”上。
“谁找了她有口福。”
显然,女孩提到自己会做菜,并不是放低姿态,表现自己的持家能力,更不是暗示自己可以在婚后能伺候男方。
而是展现自己的婚姻观:两个人可以一起参与做饭的过程,一起创造幸福。
可惜的是,男嘉宾并没有听懂。
作家匡匡在书中写道: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一句话,道尽了世间无数女子对爱情甜蜜的痴缠向往。
不过,这段话的后半句却是:但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
尽管爱情没有这么决绝,我们却可以从中悟懂:别把希望全部寄于一人之上,别把自己当成一个附属品,离开了谁,就活不下去。
许多女性的一生被绑架着,蒙蔽了自身的价值。
譬如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又譬如“女孩子结婚生子才是正经事”,这些看似“为你好”的论调,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部分女性的独立自知。
你可以选择相夫教子,如小陶虹,如程莉莎。
也可以选择独身,自由随性,如简·奥斯丁。
但任何时候,放弃自我都不算个明智的选择。
女性的人生价值,从来就不仅仅只有结婚生子一面。
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有这样一段话:
“就像春天的一朵花,你的花瓣聚拢,紧紧围着你的脸。
即使你还可以看到外面,也只有一点点光线,你无法欣赏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
可是,一旦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情况就变了。
你开始变得柔软,你的花瓣放松,并开始向外伸展,让你的脸露了出来,并拿掉了厚实的眼罩。
你看见的事物越来越多,你的世界扩展着,可能性不断增加。”
你值得被爱,也有能力去爱别人,去展现自己,去发掘人生的各种可能。
愿你的一生,永远像十几岁那样,闪耀着最初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