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日報》展現各地幸福圖景“暖活實”挖掘農民奮斗故事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糧食安全的支撐作用怎麼樣?共和國大糧倉裡群眾的小康生活成色如何?近日,記者深入三江平原腹地的田間地頭,品科技、看長勢、算收入,一幅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這是7月2日《農民日報》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中開欄的話。
作為了解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重要窗口,《農民日報》於7月2日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相繼推出多地相關系列報道,聚焦基層一線,展現各地群眾小康生活的幸福圖景。
其中,7月8日—10日的“中原大地看小康”系列報道中,《大別山裡幸福一家人》《中原糧倉快樂種田人》《苗木叢中奮斗脫貧人》3篇文章以簡練、朴實、通俗而又客觀的新聞語言記錄,以“暖、活、實”的風格特色,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中不斷出新、出彩。
暖:農村裡的小故事講好脫貧大主題
如何將新聞事件以溫暖、有趣的形式帶到讀者面前?《農民日報》“中原大地看小康”系列報道,找准切入點,通過小題材講好脫貧中的溫暖故事、小故事折射脫貧大主題,把新聞報道變為“入腦”“入心”的正能量,實現了“溫度”與“深度”的契合。
《大別山裡幸福一家人》《中原糧倉快樂種田人》《苗木叢中奮斗脫貧人》3篇報道,關注、聚焦“大別山裡的韓光瑩”“種糧大戶、豫南遂平縣軍紅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軍紅”和“許昌市鄢陵縣大馬鎮任營社區脫貧戶聶建民”3位普通、平凡卻典型的摘帽脫貧代表,折射出決戰脫貧攻堅的時代大主題。
2018年10月,許昌市鄢陵縣大馬鎮任營社區脫貧戶聶建民脫貧摘帽,事業越來越紅火。大馬鎮扶貧干部把這一轉變過程的點點滴滴都看得清清楚楚,於是鼓勵聶建民加入“大馬鎮脫貧攻堅之星宣講團”。採訪即將結束時,聶建民突然“表白”:“我想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你們這樣的好干部幫助我,找我談話解心結、給我擔保賒苗木、助我申請貸款、幫我到處找銷路,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我也想成為一名黨員,像你們一樣幫助更多的鄉親步入小康生活。”7月10日《農民日報》推出的《苗木叢中奮斗脫貧人》,以暖暖感人的敘述,講述了聶建民在脫貧路上“積極入黨”的小故事。報道中,《農民日報》記者用心地將描述聶建民“積極入黨”的故事以小標題《表白》命名,生動表達出聶建民的人物心情。
活:善用倒敘講活大別山裡幸福一家人
“許多年之后,面對田鋪大塆,韓光瑩就會想起他的紅色家史。革命戰爭年代,韓光瑩家是一個紅色的家庭,爺爺是傷殘老紅軍﹔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時期,韓光瑩家是一個奮斗的家庭,懷揣夢想,走出大別山﹔進入新時代以后,韓光瑩家是一個圓夢的家庭,響應黨的召喚,回鄉創業,成為大別山區鄉村振興的先行者。”在7月8日《大別山裡幸福一家人》報道中,記者在文章開頭以倒敘的方式引出報道對象,紅色之家、奮斗之家、圓夢老家——韓光瑩一家,讓讀者產生了更高的閱讀興趣。
《苗木叢中奮斗脫貧人》則以“信”打頭:“近日,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大馬鎮任營社區脫貧戶聶建民給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岳寫了一封報喜的信……一位普通農民為什麼要給市委書記寫信報喜呢?故事還要從2019年6月聶建民和胡五岳的一個約定說起”。這樣的倒敘方式,巧妙地引出了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岳與脫貧戶聶建民的相識場景,讓整篇稿件更具現場感,讀起來沉浸其中。
敘事作為一種思維和表達方式,選用得當便能夠實現正確的信息和意義傳輸效果。《農民日報》“中原大地看小康”系列報道中,不乏採用倒敘這一敘事策略的寫作手法。敘事學中,倒敘是一種逆時序,這種時序容易產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實:語言簡練朴實講述中原大地奔小康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新聞學的基本要義。“中原大地看小康”系列報道以真實、簡練、朴實、通俗的新聞語言記錄下中原大地脫貧奔小康的幸福故事。其語言調性平易近人、可讀性強,報道的公信力也大大提升。
《農民日報》作為在“三農”宣傳領域的主流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指導全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輿論工具,聚焦廣大農民群眾,挖掘農民奮斗故事,在農業和農村工作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和縣鄉領導及農民群眾中廣受好評。
“現在過麥季真輕鬆,我們流轉的6600畝地,連收代種加銷售半個多月就能全部忙完。”49歲的魏軍紅說,“如今機械化水平高了,種地不再是累活,靠著雙手,在土地上就能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而令魏軍紅的妻子吳煥軍感觸最大的是,剛結婚時家裡窮得連件像樣的衣服都買不起,日子過得很清貧。而現在,“通過種地讓家裡的條件變好了,現在需要啥家電都可以隨意添置,每年農閑時出去旅旅游,平時沒事了可以跳跳廣場舞。”7月9日《中原糧倉快樂種田人》的報道中,記者運用大量朴實、生動的語言,借採訪對象之口,生動、寫實地道出脫貧奔小康路上的點滴變化。(見習記者 李美霖)
(責編:宋心蕊、燕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