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纪实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学生正在创作。 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第八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举行,《梦回松溉古镇》获一等奖、《四个列侬》获入围奖。
6月,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上,《别让爱断了线》获专业组最佳创意广告奖;《梦回松溉古镇》获专业组最佳美术设计奖;《青春禁烟令》、《感恩的心》等作品也获得入围奖……
这些获奖影视作品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学生。
而除了在各大创作大赛中陆续获奖,该院还有数十名学生创办了大学生微企,在商海中大展身手。
是什么原因,让该院学生爆发出如此强烈的创造力?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四处涂鸦的工作室
24小时免费开放让学生“折腾”
7月1日,重庆文理学院格致楼五楼。
尽管已是暑假,但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两间传媒工作室里,还有数十名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坐在电脑面前,对拍摄的DV作品进行后期剪辑和特效处理。
“我们的工作室24小时开放,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李天福介绍说。
这一招是该学院到传媒业高度发达的浙江取经的结果。一年多前,在该学院,学生要用实验室设备,不但要跟老师预约,还必须有老师在场。
但去年3月,李天福等人到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考察的所见所闻给他们上了一课:这些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墙上有不少涂鸦,学生随时可以来搞创作;学校与社会、行业紧密对接;教师积极参与影视传媒等项目的制作,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
考察归来,文化与传媒学院立即出台“新政”:除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外,另外再开辟2个工作室,对学生24小时免费开放,让学生们“折腾”!
学院的创新举动,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据传媒技术教研室主任钟聿新介绍,工作室开放以来,很多学生通宵达旦在这里搞创作,学院的学习和创作氛围有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改变的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砍掉部分纯理论课程,让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程比例达到1∶1; 对于编剧、摄像、纪录片等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聘请国家一级编剧王逸虹、重庆川剧院原副院长郭莘舫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任教……
引导学生“下海试水”
数十名大学生成功申报微企
众所周知,在文化创意领域,市场喜新厌旧的速度非常快。如何让培养出的学生快速与市场接轨?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李天福认为,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才能真刀真枪地培养出真本领!
于是,去年10月,该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大三学生李勇创办了“艾喜时尚婚礼”婚庆公司;今年5月,李雪原等3名同学成立了“海纳传媒工作室”;还有百川传媒工作室、精视工作室、湖畔之光工作室……在学院支持下,该院数十名大学生成功申报了微企并入驻学校的创业孵化园。
既然“下海”,难免会“呛水”。李雪原团队就有过这样的遭遇,他们工作室的第一单业务是为一家教育机构做招生宣传片。
第一个版本,李雪原团队做得非常普通,仅介绍了学校的占地规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等情况。然而这种中规中矩的短片,完全不能打动人。
面对客户失望的眼光,李雪原团队反复进行了修改,对板块结构、整体色调,甚至字母使用等都作了很大调整。最让客户满意的是,最后定稿的专题片将机构倡导的实用技能理念用具象化的镜头体现,并对拍摄角度进行了创新,如在对一组学生做机械加工的镜头时采取低角度的仰拍,学生们专注的神情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此后,随着业务量的增大,李雪原团队学会了将很多技巧和方法运用到作品中。“比如运动镜头的使用会使影片更富于变化;要在观众即将产生视觉疲劳时及时转换镜头……”
主要从事婚礼策划的李勇,则在创业中懂得了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每个人的恋爱过程都不一样,要做出让客户满意的独一无二的婚礼,只有用心与他们沟通。”
“学生工作室不是单纯的影视制作盈利机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人才培养。”在李天福看来,学生只有在与市场的接触和客户的磨合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并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理财,以及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竞技场上的“大丰收”
“两条腿”走路提升学生创新活力
在该院传媒系系主任邱飞的通讯簿里,保存着很多全国各地影视作品大赛主办方的联系电话和投稿邮箱。每年到大赛举办时,他都会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学院提倡‘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一条腿是走向市场,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学会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另一条腿是走进专业竞技场,在高规格的比赛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邱飞说。
于是,在老师带领下,深入研究不同赛事的风格、评判标准,并积极创作……2013年,文化与传媒学院因此迎来获奖作品大丰收。
那么,在专业的竞技场上,学生们又有哪些收获?
如水墨画般的画面,空灵优美的解说词,短短10分钟的《梦回松溉古镇》,是一部有着如《舌尖上的中国》般意蕴的电视散文短片,揽获多项大奖。
然而,参与《梦》制作的大二学生杨苗苗告诉记者:最开始,团队拍出的影片只是一个单纯的风景片。后来大家讨论觉得,应该加入“人”的故事。于是,年迈的母亲、曾经的初恋……不少人物镜头被加入,解说词也重新定义修改。
《梦》的获奖,还体现在娴熟的后期制作上。其主创人员运用了合成软件、三维动画软件等,从而制作出极具艺术美感的画面,将那份对古镇的眷恋、淡淡的乡愁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颇具文艺范的公益广告片《别让爱断了线》、讲述四名大学生迷惘和成长的《四个列侬》等获奖作品……学生们大胆使用了情节、镜头的跳跃,以及过度曝光值等手法,体现了专业水平和创新活力。
李天福透露,今后,学院将开办“传媒杯”创作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相关赛事,让专业技能训练常态化。
“实际上,我们的材料机械类、电气信息类、生物化工类、经济管理类、文化创意类等五大主体学科专业集群,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据副校长漆新贵介绍,目前,学校已与10余个区县、160家企业建立了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他们培养出的学生,呈现出“上手快、用得好”的特点,去年底就业率达到94.2%,入选“教育部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其“师范新升本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题则获得了重庆市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记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