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国速度才可以震惊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这样一套心急火燎加上过度上心的哲学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远是先学会爬行,再学会走路,最后再完成奔跑。
诚然,时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运转,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落后的那一个。让孩子过早地背负上竞争的压力,体悟成年世界的残酷,对孩子来说,是否残忍决绝了一点呢?家长容不得孩子情绪的爆发与态度的转变,让本是无意的穿堂风,变成了引山洪。这可能就是不愿等待的代价。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与博爱。让孩子做自己的鼓手,去掌握人生的节拍,击打或精彩或惊喜的鼓点,家长只需要拍拍手,静静地看着孩子的长大。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例如: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什么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急。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