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诞生在互联网时代,多是通过平台将两端的服务提供者个人与服务需求者个人联系起来,从服务提供者与平台企业关系的角度看,二者并非传统企业雇佣模式。所以一开始,企业都以自己是单纯提供信息的平台为由,试图规避风险与责任,不论是曾经的P2P网贷平台跑路事件,还是如今短租平台、网约车平台发生的恶性事件,都无法说服民众和监管者相信平台企业的托辞。
就滴滴而言,对平台注册司机加强审核以及保障乘客利益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来看,滴滴顺风车车主申请条件十分宽松。司机审核是一项颇为复杂且耗费成本的工作,规模大、利润率低的平台更加追求效率,在审核上投入较少。在当下流量为王、偏重估值的时代,企业纷纷选择了从商业和经济的角度来考量。
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以滴滴为例,一方面需要查漏补缺,堵上管理漏洞,比如在历次事件中暴露的客服夜间无人值守、人车不一或车牌不吻合等情况;另一方面,平台需与公安部门犯罪人员记录的数据打通,以便对司机是否有前科等信息进行筛选。去年12月,滴滴曾宣布与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及全国5个省公安厅、8个城市公安局达成战略合作,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有危害人身安全可能的刑事犯罪记录人员或存在安全隐患人员进入平台,很明显这项工作需要加快落实。
针对乘客,网约车精力更多地放在“流量”上面,即通过车价减免或乘车便捷等方式吸引乘客,但对于乘客的乘车体验、投诉反馈甚至人身安全,却顾及较少。例如,滴滴司机出现打人、侮辱女性等恶性行为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因此需要加强乘客权益保障,比如乘客遇到危险时,一键报警功能就显得十分必要。
实际上,在共享经济的另一个热点共享单车领域,同样存在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目前摩拜、ofo等已经历数轮融资,估值倍增,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共享单车带来对公共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却由公众来承担。甚至可以说,这些互联网公司一旦做出了与资本结盟追求体量的选择后,大部分再也没有办法真正沉下心来,去完善自己的产品。
换言之,共享经济和互联网创新的大旗,不能是规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正如交通部针对滴滴顺风车发表评论时所言,检验网约车发展标准是民众的获得感。
据《第一财经日报》
“共享护士”兴起 打破传统医疗行业壁垒
日前,家住福州城郊的老李,通过一款APP,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其护理。原来,老李患有直肠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更换造口袋。而这次,通过这款APP预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老李在家完成了造口护理,购买一次服务,老李向两名护士共支付了199元的酬劳,其中服务费100元,上门交通费99元。
“与一般软件没多大区别,下载注册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需要的服务,很便捷。”为老李服务的两名护士是老李的儿子在互联网移动护理平台上请来的。
据了解,该平台是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双创中心扶持的一个移动健康护理服务平台,也是福建省内首个“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智能化、科学手段及平台化管理,使患者及家人与优质护理资源高效、精准对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花不多的钱,享受到在医院享受不到的服务。”采访中,大多数人对“共享护士”表示欢迎。业内人士指出,“共享护士”借助分享经济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患者来说,更是一项极大的便利。
“共享护士”之所以能够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欢迎,显然是有原因的。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患病老人需要专业护理,医护到家可以促进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时间的融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护士”是医患双方的双赢。患者省去了去医院排队的时间,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一些专业护理人员,也通过出租自己的技能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但不得不承认,和目前的网约车市场相比,“共享护士”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一,在服务过程中,护士如何保证自己操作的安全性,服务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特别是术后病人,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而且,服务过程中因涉及隐私还不能全程记录服务过程,出现纠纷将面临无法举证的局面。其二,绝大多数护士从业者都是女性,而且是上门服务,其人身安全如何保障,也是护士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其三,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的护士处于缺员状态,加班加点更是常态,如此,“共享护士”如何保障自己本职工作和兼职之间的平衡?
因此,对于“共享护士”这一新的市场业态,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给予关注,制定和出台护士上门的行业服务标准、风险规避制度等等,以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这一业态的健康发展。
综合《工人日报》《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