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国2020-09-17 09:08
原标题:买房就像逛天猫?马云也来“卖房”了 天猫好房成立:三年不赚钱 收入全补贴购房人
未来买房有可能像逛天猫一样?
9月16日,阿里天猫宣布正式成立房产部门,与易居联合推出“天猫好房”,并共同发布“不动产交易协作机制”(ETC)。未来,将打通整个看房、购房的全链路,一起打造 “智能售楼处”,让消费者可以在线上完成从看房、定金认购到金融服务的全过程。
业内人士认为,阿里易居的ETC机制有助于真正促进线上交易的成熟,各大企业将积极入驻形成深度合作,后续借助此类平台能够形成营销模式的转变。此外,促销等活动也会增加。今年双11,天猫好房推出大额补贴、引入更多优质楼盘,有望在传统购房旺季“金九银十”之外再创造一个“钻石双11”。
天猫好房正式成立
9月16日,阿里天猫宣布正式成立房产部门,与易居联合推出“天猫好房”,并共同发布“不动产交易协作机制”(ETC)。这一机制被称为不动产交易协作的高速公路。
据了解,阿里易居的ETC机制,是针对行业中新房、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的直客触达难、营销成本高等痛点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强开放、讲协作、趋公平为构建原则,聚焦开发商、渠道经纪商等B端主体,赋能各交易主体服务价值,在交易信息真实透明的情况下,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以智能合约达成协作,为不动产行业建立一个公平、开放、有序、互利、共赢的交易协作新机制。
该机制由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种高新数字科技提供技术支持;承载多项交易服务功能;提供新房交易、二手房交易、特价房交易和拍卖房交易四大交易场景。
易居董事局主席周忻表示,协作机制不收差价,只收交易佣金的百分之几的数字服务费,希望开发商和二手房经纪公司都加入进来,就像走高速公路的ETC闸口一样。
易居CEO丁祖昱表示,易居在房地产交易领域深耕20年,阿里巴巴是消费领域最大的线上交易平台,双方整合自身优势,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易居房友构建“人网”,易居营销案场构建“地网”,阿里巴巴、苏宁、乐居共同构建“天网”,从而打造由获客到转化的全闭环生态圈。
据悉,天猫好房未来将为开发商定制专门的房产旗舰店,把3D购技术、直播以及更多金融服务能力与房产行业结合,打通整个看房、购房的全链路,一起打造 “智能售楼处”,让消费者可以在线上完成从看房、定金认购到金融服务的全过程,未来买房将会像逛天猫一样省心省力省钱。
未来3年不赚钱
天猫好房总经理卢维兴指出,近半年,房地产行业面临了三个变化:第一,房地产行业已经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第二,疫情期间,房企快速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第三,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于网上选房、购房,2019年有8000万的人在淘宝上看房,在线成交15万套房子。
“未来10年,数据应该会取代金融,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血液。房地产市场应该从金融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卢维兴说,基于这样的判断,阿里能为房地产行业提供的支持有六大技术建设:数据营销和数据管理、数据技术、支付和金融服务、企业数字化管理运营、技术和系统物流、营销服务和数据管理。在这六大技术建设上有商业生态、服务生态、文娱生态,商业生态等。
卢维兴指出,在这些生态技术上,可以实现人货场自然的匹配:第一是三网的联动,第二是精准的匹配,第三是数据化的营销,第四是数据驱动产品创新,第五是数字化供应链,第六是新制造。未来天地人三网融合,一加一肯定是大于三的。
卢维兴表示,未来三年,天猫好房会把收到的所有钱全部补贴出去,对这个行业最大的敬畏不是进来先把钱收走了,而是退还给大家,先进入,先扶持,先学习。“至少三年不赚钱,收入全补贴购房者”他说。
将启动首届“房产双11”
据了解,今年双11将是“天猫好房”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在“天猫好房成立暨阿里易居联合战略发布”上,阿里、易居、乐居、苏宁宣布将启动首届“房产双11”,阿里淘宝天猫将带来超级流量,易居集团布局千万案场,乐居买房实现线上交易全闭环,苏宁易购全国门店引流。房源类型包括文旅、投资、不限购和城市刚需,还有团购、百亿补贴等活动。
富力董事长李思廉表示,可以预见,“百亿补贴”双11购房节会很热闹,富力准备拿出约500亿货值的全国优质楼盘项目,加入到房产界的首次“百亿补贴”双11购房节活动之中。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认为,阿里易居的ETC机制有助于真正促进线上交易的成熟。同时,各大企业将积极入驻形成深度合作,后续借助此类平台能够形成营销模式的转变。此外,促销等活动也会增加,今年双11,天猫好房推出大额补贴、引入更多优质楼盘,在传统购房旺季“金九银十”之外再创造一个“钻石双11”。
严跃进认为,今年线上模式总体上受关注,成为当前房地产领域和互联网结合的重要体现。但线上模式也依然面临很多质疑和压力,所以要求相关企业合作的时候,注重消费市场的需求和顾虑,真正研究市场痛点,以形成更好的平台效应。目前很多企业都搭建了此类平台,房地产互联网市场的机会很多,合作机会大于竞争压力,后续也能够为行业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