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银行在操作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融资”和“预付款融资”的贷后管理,必须编列一定人数的“巡核员”,来核实押品是否存在与押品价值是否减损等工作,造成银行投人很多的人力与物力,增加银行操作成本,致使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如果银行利用区块链“智能资产”来管理所有供应链上交易押品,不但能够验证押品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监控押品的转移,如此一来,银行可以节约投人大量的人力巡核与盘点押品,也可以减少操作风险和降低作业成本。
四、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
1、区块链最适合之ABS领域
从区块链的特性及实践应用中来看,债权类资产是区块链最适合的ABS领域:第一在于信用,第二在于去中心化。
(1)在于信用。消费金融具有小而分散且现金流稳定的特点,天然适合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的信用问题成为影响其融资的重要障碍,而区块链无需借助第三方就能对交易双方的信用历史进行真实呈现,这能有效解决消费金融中的信用问题。
同样的,应收账款ABS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问题,如票据、信用证、企业应收账款、保理债权等,而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能使供应链上的每笔交易得以录入并开放给所有参与者。
(2)在于去中心化。ABS对底层资产风险分散性的偏好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质不谋而合。
2、区块链最适合之ABS环节
ABS流程中,与区块链最契合的环节在于底层资产的形成、基础资产的转让、基础资产的存续期监控、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等。
(1) 底层资产的形成。目前区块链对ABS的应用切入点多集中于底层资产的形成过程。运用区块链技术,每一笔基础资产的真实性可被所有参与主体确认并共享,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这对于PRE-ABS基金尤为适合。另一方面,在循环购买的ABS结构中,区块链上的多重签名可极大地提高循环购买的安全性及效率。通过设置多重签名,可约定至少获得两方参与主体(如资产服务机构和管理人)的一致签名同意后才能决定资金流向,实现共同决策。
(2)基础资产的转让。资产的每一次转让都完整真实地记录在区块链上,方便追踪资产所有权,这能有效防止“一笔多卖”现象。另一方面,区块链上的交易通过脚本实现,减少人为干预,其中可内置智能合约,提高资产转让的效率和便利性。
(3)基础资产的存续期监控。存续期对基础资产的监控与上述资产的形成和转让思路相似,均是依托区块链的开放与共享精神,对整个资产池的存续期进行严格地跟踪和监控,方便数据分析和处理。同时,在区块链上记录每笔资产及其逾期早偿情况的行为天然就是信息披露。
(4)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目前ABS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是ABS发展中的一大症结。ABS持有人记录在区块链上,甚至随着不同区块链之间的联结形成区块链,投资者可共享ABS的底层资产状况,这为ABS交易提供了一个透明、安全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提高对证券登记、交易与结算的效率,满足监管和审计的要求。
3、最默契之各参与主体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使得ABS各参与主体对资产池的同时监控成为可能。在区块链上,记录每笔资产详情的账本对所有主体开放,使得计划管理人对资产的尽调的详实性提供了有力支持,使评级机构可对每一笔资产的质量进行分析而非由于技术所限采用抽样调查手段,使律所能更大程度地把握整个资产池的法律风险,使资产服务机构更便捷地掌握资产的还款和违约状况,使投资者能穿透底层资产增加信任度。
区块链不仅仅是一项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技术和工具,更蕴含了一种包容、平等、开放的思想。资产证券化一直在朝着更关注基础资产质量而非主体信用、同时关注资产分散性的方向靠近,区块链透明、高效、共享、去中心化的内在精神与资产证券化的内核不谋而合。
银监会举行的“中国银行业盘点‘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的新闻发布会,揭示银行业应该“注重创新和改革”及“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鼓励银行业多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和思维模式来创新和改革金融,并将实惠及资源确实地落到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等实体产业,真真正正地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就是瞄准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国内银行业推行十余年,虽具规模,但对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归根结底其中原因就是风险管控与操作成本考虑。
如今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国外知名银行趋之若鹜纷纷投资成立区块链实验室,就是因为区块链真正的能将交易数据,实现开放、一致、真实验证且不能篡改,银行能更好地管控风险和大幅降低银行作业成本。
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与应用,可能成为银行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最佳的解决方案,银行可以不再局限押品融资,而渐渐转向省时、不需控货和低操作成本的保理业务,服务更多的客群,真正使银行业落实“注重创新和改革”及“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