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
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
扬州:24小时书房,成城市新地标
交汇点记者林元沁报道 7月23日20:00,扬州虹桥坊商业街区华灯初上,市民纷纷前来消夏纳凉。喧嚣之外,一座两层的书屋伫立街角,散发着恬淡灯火,这里便是24小时阅读不打烊的城市书房。
走进书房,拾级而上来到二楼,座无虚席。“奶奶你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9岁的包瀚文因为来迟了没有座位,只好和奶奶黎叶群挤在一张小沙发上看书,祖孙俩一问一答特别温馨。“孙子特别爱看书,虹桥坊书房离家比较近,经常带他来。”黎叶群告诉记者,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
“把城市书房建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让更多市民走进书房,感受阅读乐趣,这是城市书房筹建时的初衷。”扬州市图书馆馆长朱军介绍。记者看到,书房放置着自动饮水机和咖啡机,每一处设计充分考虑绿色节能,比如温控空调和感应灯。
如今,到城市书房读书看报,成为许多扬州人新的生活方式。据朱军介绍,扬州已建成13个城市书房,年均借阅量达75万册次,近5万读者在城市书房办理借阅卡。
24小时城市书房收获点赞无数,坚定了扬州主政者的信心。今年内,扬州城市书房将达到20家。
记者的体验虽然只有短短半小时,但扬州城市书房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打动了记者。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品质。快节奏的都市里,也许不缺一间深夜餐厅,但一座不打烊的深夜书房,却总是稀缺的。因为深夜书房,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充满希望。
宿迁:细节突破,涵养城市文明
徐州日报记者范海杰报道 你上过可以“刷脸”的厕所吗?7月22日,“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采访组在宿迁采访,记者实地体验了一把这种高大上的公厕。
“刷脸”出手纸、无线WiFi、便民储物柜、自动售货机、ATM机、自动擦鞋机……如果不是里面设有马桶,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座厕所。在宿迁市湖滨新区,这所名为“邂逅”的公厕,让在场的老记们无不惊艳。
进入公厕,门右边便是一个“刷脸”机,记者站在前面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扫描后,机器下面便自动吐出一截80厘米长的手纸。据介绍,为避免重复取纸,同一人在9分钟内不能刷第二次。除此之外,厕所内还有24小时阅览室、母婴间、手机充电设备等,俨然一个小型的便民服务站。据介绍,这种从北京引进的“第三代公厕”在宿迁已有30多座。
“厕所革命”是宿迁市提升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2016年,该市在先期公厕改造基础上,进一步启动“公厕革命”,中心城区220平方公里范围将新建公厕319座。同时在重点区域引入“第三代公厕”,增加了大量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年内还将再建30个“第三代公厕”,并完成市区所有不达标公厕的改造任务。
宿迁市从一处处细节突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引领市民文明生活,从而打造出独特的城市文明名片,涵养出鲜明的城市气质。
广场舞音响声音过大导致扰民,这是发生在很多城市的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7月中旬,宿迁市城管局联合江苏京宿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向市区各广场舞活动站点赠送了100余台音响设备。宿迁市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主任尤文胜告诉记者,每台音响控制在70分贝,“就算音量开到最大也不扰民。”
记者22日晚在宿迁市桥下公园看到,一群市民正在使用市城管局赠送的音响设备,伴着音量不高的音乐声跳着舞。“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要求大家文明锻炼,还让大家背诵宿迁文明20条呢。”该广场舞站点负责人石侠说。
据尤文胜介绍,早在2015年底,宿迁就出台了《市区广场舞管理暂行办法》。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政府规范文件出台的广场舞管理文件。该办法为广场舞定时、定点、定音量,全市明确了110个地点用以跳广场舞。从此,宿迁广场舞在“公益”与“公害”之间找到了平衡,从而“越跳越文明”。
镇江:千年古渡,听见幸福来敲门
无锡日报全媒体记者单红报道 爱心小饭桌、红袖工作室、0511爱心家园……这一张张镇江新名片,让“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采访组感受到了小城大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八字,你能在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体会到它的存在与意义。
民以食为天。一桌香喷喷的饭菜,用心烹制、用爱烧煮,迎江路中心社区一做便是多年。
在这里,为残疾人、三无老人、失独老人开设的爱心小饭桌自2012年推出后,饭香一直延续至今。残疾人董文斌、谢涛每天风雨无阻来到这里,成为爱心小饭桌的食客。他们说,这里“荤素搭配,吃得好”,而除了可口的饭菜,吸引他们的,还有社区工作人员温暖的笑脸。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小饭桌摆了6年,桌上的菜肴也有了故事。乔九梅、杨洪珍都是残疾人的妈妈,因为孩子的关系,她们成为爱心小饭桌的大厨、洗菜工。久而久之,“九美妈妈服务团”应运而生,这支社会公益组织,成为镇江志愿服务团队中的有生力量。
也是在这里,76岁的退休物理老师关塽冒着高温酷暑,为社区内的孩子免费上补习课,一干便是15年;“红袖工作室”的党员们互助关爱,“一月一电话、一季一见面、一年一活动”,年轻党员成为老年党员们贴心的孩子。
因为有爱,处于老城区的迎江路中心社区由“民生洼地”一跃成为“道德高地”,这片“爱的磁场”吸引了其他社区居民前来共享服务。
“一眼看千年”的西津古渡,江面上南来北往的舟楫,曾催生出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机构——救生会。 崇德尚爱的文化,在西津渡得到一脉相传。走在西津渡,有爱心驿站在这里设点,常年开展文物保护、义务导游、文明引导、应急救护等,为游客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西津渡的公益茶馆中,22岁的“小茶花”万靓冲泡出一壶色香味俱佳的香茗邀人品尝。这位手法优雅娴熟的智障姑娘,目前已考取初级茶艺师证书。
万靓是0511爱心家园公益服务社的受惠者之一。由“仪人”吴华芳发起的0511爱心家园公益服务社,两年时间开展200场教学,成立全国首支智障孩子茶艺表演队。随着西津渡公益茶馆的建立,“小茶花”们通过一技之长实现了就业。
镇江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镇江的文明追求,从未松懈。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标注着这座城市的民生幸福指数。“假如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在千年古渡,采访组的记者们分明听到了幸福的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