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蓝孔雀”下属的锦纶厂遭遇发展阵痛:陈旧的厂房,灰暗的仓库,尘封的排气管,还有被磨得坑坑洼洼的水泥地,成为这里的符号。为响应杭州市“退二进三”、转型升级的要求,工厂实施改造搬迁。
2002年,身为企业招商办负责人的宣乐民正忙着洽谈招商业务。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锦纶厂搬走后,旧厂房拿来干什么,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路子,大家心里没底。
而此时,在美国打拼10年后回国的杜雨波,正着手实现在运河畔办公司的夙愿。在美国时,他发现创意设计公司大多聚集在SOHO区。艺术家们通过装修改造,把废弃的厂房打造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天地,形成独特的LOFT景观。
杜雨波找到了宣乐民,LOFT理念让两人一拍即合。由于旧厂区位于原先的杭印路49号,LOFT49应运而生。
创意,唤醒了沉寂的厂房;激情,冲破了传统的桎梏。和杜雨波一样,更多充满创业热情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走进了园区。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保护杭州的工业印记。”对沈勇来说,进驻园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冒险:这里只剩一片萧瑟的厂房,杂草丛生,甚至没有像样的路。根据当时的规划,厂区范围是城乡建设用地。太多的不确定性,让3名公司员工向他提出了辞职。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习近平同志的到来,大大增添了园区内每个人干事创业的信心。
“这就好比吃了定心丸,我们的企业能在这里长期发展,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更有盼头了。”沈勇说。与此同时,杜雨波开始了企业的升级改造:租用约15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更换设备、重新装修,产品展示厅的面积也扩大了一倍。
就连宣乐民,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品牌效应:习近平同志来园区调研后,许多企业来电希望能在“LOFT49”注册公司,哪怕没有办公场地。“当时,我们也决心把‘LOFT49’打造成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杆,因为这里是省委书记调研过的地方。”他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习近平同志的调研,更加坚定了杭州市拱墅区委、区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信念。“十二五”期间,拱墅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并将其定位为重点发展的“6+2”产业之首。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拱墅区文创产业总量每年递增近20%。2015年,全区文创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90亿元。同时,美好的蓝图已然明确: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超过15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吸引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