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逻辑其实跟现在的科技水平是要同步进化的。比如5G来临的时候,可能视频化的应用会更加无处不在,更加实时,互动性可能会更强,那时候我们对生活的记录、生活的分享、生活的改善所做出的努力,会根据技术的特点再去进化的。
当然,那个技术来临之前,进化成什么样子我可能没有办法现在就说这么清楚,但是你能够想象的到,当5G来临的时候,短视频也好,直播也好,所能够服务的人群,服务的场景,服务的生活场景,服务的商业场景会变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对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会更多。
谈海外:蓝海市场等待挖掘 未来中国会有大量全球化企业
记者:短视频平台都在纷纷往海外市场走,你们在中国硝烟弥漫的战场里面积攒下来的经验,对于你们今后平移到海外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宿华:其实你不光是看中国往海外走,你看现在互联网创业全球的格局,从技术上、产品上、运营上,方方面面,很明显是中美两国的公司更具备这个能力。
所以在我看来,未来的世界互联网里面,中国公司会占据很大比例,我们也在努力成为其中一家。它肯定不是一家公司去出海,整个中国互联网酝酿了二十年时间,包括基础设施的成熟,人才团队的完善,很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国今天可能有全球最大数量的工程师群体,产品经理群体,积累了最多的应用创新的经验。
恰好移动互联网正在让地球上更多的人变成网民,过去传统互联网时代很多国家没有覆盖到的,这个覆盖过程中有全新的机会。这不像过去传统互联网被覆盖的时候,那个年代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出海相对比较少,经验也比较少,所以基本上被欧美的公司所占据了,从早年的搜索到媒体,到社交,但是我们能看到很多新兴国家的互联网是这几年才刚刚起来的,在此之前没有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刚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公司会有一批,不光是看到已经做成的几家,未来会有更多公司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里面在国内打拼的经验很显然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觉得,中国人愿意为每个国家和地区去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本地化,深度的定制,这是很多欧美的公司和产品看不到的。
记者:还有快速的反应。
宿华:还有快速迭代的能力,那种服务的心态、合作的心态。
记者:你们海外的情况能介绍一下吗?
宿华:我们的海外团队是从去年底开始正式搭建的,尝试了在东南亚、俄罗斯、韩国,最近也开始在印度和印尼进行尝试,效果不错。但是团队还是刚刚起步阶段。
记者:你们在海外是以快手为主体,还是会推出另外的产品,或者通过收购的方式进行布局?
宿华:我们目前是都有尝试的,既有自己的尝试,也有企业合作伙伴支持他们去尝试,也有新产品的尝试,但是因为团队今年过年左右才刚刚具备规模,到现在整体还是比较早期的阶段。
记者:我想问一个关于科创板的问题,这个概念是刚刚提出不久,对于快手来说你们会不会对科创板进行重新的研究?
宿华:因为科创板是前天刚提出的,我们也是刚刚关注到,但是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任何变化我们都关注,接下来会仔细研究。
谈短视频审核:快手建立四维立体审核体系 引入社会化力量解难题
记者:今年4月,快手宣布要招3000名内容审核员,内容合规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您是否会参与到这样的工作中,快手内容审核是怎么运行的,您对合规最近的思考和观察是什么样的?
宿华:其实我是快手的第二个审核员,我们两位合伙人早期是轮流审核的,每人审一天,审到半夜,审完了才能睡觉,经过了非常艰苦的时期。
现在当然比以前好得多,我们现在有比较完善的成建制的团队,有数千人的团队在这里面维持工作,但是解决审核的问题、合规的问题不光是靠人力。
首先,人力要到位,要有足够多人的投入,因为有很多的判断今天还不能完全靠规则化的机器来完成。
其次,要有一个很详细规则的制定。这个世界非常的复杂,有很多的判断标准在不同的群体里面,结论可能都不一样的。作为一个大众平台,我们会把握到一个程度能够使得大家整体的满意度最高,内容很详细。详尽而复杂的机制,那个机制也是演化的机制,不是一个固化的机制,它会持续的迭代和改进。
第三,技术的支持,不光是有人力的投入,有机制的建设,还有技术,这里面特别是AI技术的投入。因为所有的视频如果都靠人工去做的话无法完成,延时会特别大,时间也会耗得比较长,所以我们在努力把这些人曾经审核过的积累下来的经验,一部分变成机器可以利用和理解的,使得一些有风险的内容能够被机器提前找出来。可能今天算法无法完全自动换算,但是它可以把有风险的东西提前放在那儿,让人工再去确认,它的总体效率会更高。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你可能看到一个视频,曾经被人判断过是违规的,出现了一个新的视频跟旧的视频不一样,但很像,这时候机器就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机器可以自动地说,它跟曾经出问题的某个视频非常像,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它hold在这儿,然后让人去确认一下,再来决定这样的视频是不是放出去。另外还有一些AI可以自动做识别,做图象识别去解决一些违规的问题。
上述这几块是在内部的,我们还干了一件事情,要利用外部的智慧,因为很多问题光关起门来自己讨论、自己思考可能是不够的,当然我们会熟读法律,熟读法规,以及跟监管部门做好的沟通。
但是,我觉得还应该引入社会化的知识,包括各领域专家、大学教授、媒体记者等,然后把有见识的、有见地的外部人士定期请到快手来探讨短视频内容伦理;快手也有网上的工具交给专家学者投票决定,有一些东西我们很难判断清楚、产生争议的,会让这些专家、学者代表社会的认知去帮助我们做一些判断。
所以内部、外部、技术、人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确实花了挺长时间去搭建,早期可能更多依靠人力,包括我自己的力量,中期更多靠技术的力量,我们到最近开始引入社会化的力量一起来解决问题。
记者:这中间会不会面临一刀切的难题,一刀切但又不能误伤到一些好人,这中间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