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调度员,李阿姨的第一反应就是藏相机:“我怕人家不让我拍啊,心里犯嘀咕,不敢跟调度员对眼神。”说起第一次的经历,李阿姨的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听说我是来拍公交的,调度员还给我支招呢,让我先去里面停车的地方拍静态的,再去汽车出发到站台中间的路段拍动态的。”跟着调度员,李阿姨来到了公交车集中停放的区域,看着五六辆大1路,李阿姨兴奋地转悠了40分钟:“我就在那儿找角度,前后侧面,门,举起相机又放下,对了又对,才摁了3张。”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李阿姨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拍公交的窍门:“能坐着别站着拍,能在高处就别在平面拍,先拍车再拍人。”就这样,3年时间,身背两卷胶卷一壶水的李阿姨把当时北京大大小小的公交线路按照线路图拍了两本。
慢慢的,李阿姨开始不满足于只拍车辆、号牌了:“只拍车不完整,我还要拍人,乘客、售票员,还有那些车上的好人好事。”一次,李阿姨在拍摄57路的时候,发现一对等车的老夫妻:“都快80岁了,老太太在前,老先生推着她上车,可是老先生脚底下不稳,差点儿摔倒,老太太就回手拉他,这时候售票员和司机下了车,大家一起把两位老人扶到车上又给找了座位。”别看是一件小事,李阿姨端起相机连拍了3张:“这一组体现了老夫妻之间的亲情,也体现了乘务员给乘客的温暖,特别暖心。”李阿姨说,后来她还跟过一次李素丽所在的21路公交车:“我就想拍她一个正脸,可她看到我拍照就躲,特不好意思。”一上午,李阿姨只拍到了被乘客挡住的“半脸”李素丽,提起当年这次追星,李阿姨直言:她很低调,我拍到的那趟车上的乘客,都是微笑着上下车,没有挤蹭、拌嘴,气氛可和谐了。”
从1996年开始到2005年,李阿姨利用6年时间拍摄了两轮北京公交,她表示,通过这些照片和拍摄经历,切身感受到了北京公交系统的变化以及交通的飞速发展:“以前的公交车大多都是发动机前置,开起来不但噪音大,还不稳定,夏天人一多,四脖子汗流。现在车速快了,有空调,噪音还小。”让李阿姨印象深刻的,还有公交线路的变化:“一九九几年的时候,谁没事去四惠啊,现在那儿已经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趁着“年轻” 再拍一轮
4大本相册、2000多张照片,翻看着自己前两轮拍摄的成绩,李阿姨就像一个在翻看奖状的孩子。“这些都是我的军功章,跟人家专业的没法比,我就图一乐,自己看着高兴。”如今,有了单反,有了存储卡,李阿姨拍摄的脚步却慢下来了。李阿姨一边翻着照片一边说:“为了照顾老父亲,从2012年到现在,6年时间我才拍了1000多张。”
前不久,在一次社区文化活动中,李阿姨的2000多张照片展出了,几十位老街坊,中年人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围着照片一边看一边聊:“你们没赶上,那时候公交车就这样,发动机在前面,没空调。”“您拍的真全,397,我坐过,往通州那边去的,好多线路现在都没有了,您这些照片都有历史价值,好好保留。”听着一句句夸奖,李阿姨才意识到自己干的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玩儿那么简单了:“很多我的同龄人,甚至比我年龄还大的人对公交都有记忆,我觉得我应该继续拍,把日新月异的公交线路拍出来。”
去年年底,李阿姨把中断的第3轮拍摄又续上了,还是从她最熟悉的大1路开始:“新车型,大、敞亮,还有电子车牌,拍出来特漂亮。”为了完成第3轮拍摄,李阿姨每天坚持到天坛公园练习扇子舞和健身操:“我现在腿脚越来越轻便,心脏问题也好多了,五六年没吃过心脏病的药,别看平时走路多了腿疼,一拍车就全忘了,比年轻人还利索。”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收藏界的人士也开始尝试联系李阿姨,希望她能够将手中的公交车照片出售,这可碰到了李阿姨的心尖儿:“给多少钱都不卖,这是我的念想,我不差这个钱。”李阿姨说,等第3轮拍摄完成了,她想再开个展览,给那些喜欢公交、热爱北京的人们一个更全面的展示。
本报记者 张骜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