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一带一路” 越走越宽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8年08月26日 23:48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五年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大家在合作中各获其利,互惠共赢,在经济项目、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等广泛层面都有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这五年,“一带一路”在建设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百花园里,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一带一路”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一场特殊的展会正在紧张筹备当中。虽然11月5日才开幕,但早在去年它就已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展位面积一扩再扩,比原计划增加了30%,却还是“一位难求”。第一届还没开展,就有不少国家在抢先预订第二届的入场券了。这就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
中国将从 2018 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去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的。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他又强调,“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说:“原来我们一想到开放就想到广交会,就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广交会,2018年开始我们形成一个上半年和下半年的联动机制,就是上半年4月份依然在广东以出口为导向的博览会和下半年在上海以进口为导向的博览会,所以‘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仅仅是中国人在卖东西,其实我们也需要很多国际社会优质的产品包括技术。”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时,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而这也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一直坚持的原则。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时,相继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倡议正是针对当时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
不过,在“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的内涵还并不十分了解,有人好奇,有人观望,一些误解也随之而来。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及“五通”合作重点,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被明确提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这个倡议的核心在于互联互通,而这个通恰恰解决了此前世界不通这个重要的问题。世界病了,全球治理病了,病了很重要的原因就像一个人一样,它不畅通了,所以这个时候中国人提出来一个核心概念:互联互通,就是让各个国家之间更多畅通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当时全世界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有了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开始从倡议更多地转化为行动。
正是在这一年,赞比亚小镇青年齐拉的生活有了转折。在他的家乡,由中国电建承建的下凯富峡水电站开了工,齐拉去应聘做了司机。这是赞比亚40年来投资开发的第一大型水电站。项目建成后,赞比亚的电力供应可以比当前提高38%。而这份工作也让齐拉的收入翻了好几番,他攒钱盖起了新房,还在项目上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齐拉说,不仅仅是本地人从这里受惠,甚至其他镇子上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让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一直遵循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总有言论在质疑中国搭便车,而在“一带一路”这个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中,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来搭便车,分享中国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赵磊说:“现在我们说‘一带一路’是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有物理联通,比如说港口、桥梁、电站等物理联通;同时还要提供一些理念,解决全球问题的优秀理念,比如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还要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我们一些制度安排也落地了,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合组织融资平台以及16+1机制。”
随着越来越多项目落地,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日渐清晰,“一带一路”朋友圈也不再局限于原先的6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参会。高峰论坛形成的五大类279项成果,绝大部分已完成或可转为常态化工作。
2017年10月,“一带一路”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推进国际合作的决心。
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还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一带一路”正从中国倡议变成国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