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百余件版画重温“战士”的一生(图))
观众在彦涵的画作前观看、拍照。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本报记者 陈涛“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做一个敢于为真理而奋斗的战士。”说这话的是已故著名版画家彦涵。“永远的战士——纪念彦涵诞辰100周年”展览,昨起在中国美术馆与公众见面。它通过四大板块“永远的战士”、“讲述彦涵的故事”、“凝聚时代”、“激越之美”共计300余件作品,回望这位“战士”艺术家的一生。
展览第一部分“永远的战士”汇聚了彦涵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诸多经典。其中,《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被特别置于展厅入口处,枪林弹雨里的那些生死瞬间,也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异于他人的“战斗性”。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彦涵早年入读杭州艺专,主攻油画,他原打算与后来名扬中外的艺术家朱德群一起留学法国。不过,“七七事变”后,思想倾向共产党的他决心留在国内救亡图存。为了赶往延安,他曾经步行了整整十一天。
“讲述彦涵的故事”再现了彦涵百年沧桑人生的朵朵浪花。1938年底,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彦涵报名参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参加的是木刻工作团,去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那里是真正的前线,他们搞了个木刻工厂,冒着枪林弹雨印制版画搞宣传。”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在这一时期的作品里,有个名为“豆选”的题材特别有趣。据了解,1947年,在华北地区工作的彦涵被派去参加土改运动,组织农民选举村里贫农委员会的负责人。由于村民根本不识字,也弄不明白何谓选票,彦涵只得为他们支招儿:让候选人背对桌子站着,在他们身后放一只碗,村民选谁就往谁身后的碗里丢一粒豆子。
在展出的相关史料里,彦涵讲述了自己从油画转向版画的缘由。由于解放区物资匮乏,不仅没办法用照相机拍照,就是油画、国画也很难凑齐颜料。用木刻画配合文字相对容易得多。“当时做木刻都用梨木,这种木料满山沟都是,而木刻刀只需找铁匠打一把就成。”
著名版画家广军是彦涵的学生。他一直记得先生生前的教诲:“他告诉我们,活着不是人生的目的,人要坚守信念,活得有意义;要诚实,要有尊严。在艺术上,先生在永不满足中不停歇地探索,最终离理想越来越近。”他还记得,曾经就“主旋律”题材与先生有过一番交流,“先生心目中的‘主旋律’不仅包括战争与和平,也包括爱护环境、让老百姓过安稳的好日子。”
与早期写实主义不同,彦涵晚年作品变得抽象起来,与他早年在杭州艺专所学形成呼应。彦涵长子彦冰回忆,父亲晚年秉持的艺术观念是“来自生活,出自心源”,也就是充分尊重个人感受。“父亲从不在乎自己作品的市场行情,完全发乎内心。”彦冰说,当时父亲刻了一枚名为“随心所欲”的闲章,“他把自己整个人彻底解放了。”
作为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彦涵家属此次还将其108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加上早些年已捐赠部分作品,彦涵版画艺术得以构成一个更完整的创作序列。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将持续展至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