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鲍伟文在各大社交平台、社交群和朋友圈里发广告,如“代查车档信息、征信报告、手机定位”等,便有顾客找上门来。下午,他将买家们想查询的信息汇总成一张表格,按所需信息分类,发给自己的上线或者信息源头,获得信息后再转发给买家,进行结算。这样下来,鲍伟文每天“工作”一两个小时,月入数万元。
条商于博主营车档信息,他手机上有数十个已完成的手机定位交易,从对话推断,部分为寻找“老赖”的催收人员,部分为怀疑配偶不忠的一方。
以于博为中心,山东肥城警方发现9条个人信息贩卖链条,77名犯罪嫌疑人组成交易网络。19人为信息源头,其他皆为中间商。这一网络中,于博上通下达的地位关键,当其被警方控制后,上下游都受到影响。
肥城警方发现:社保信息、快递信息、手机定位、学籍信息、机主信息等需求量较大,同理,可掌握这些信息的行业就是黑市所需。
一笔简单的交易背后,有可能包含多个源头、多层中间商,他们的协作错综复杂。今年2月21日晚,条商“锦瑟”(网名)接到一个定位信息的订单,“锦瑟”的报价是“移动1600元,联通1400元,5分钟内出结果”。收到200元定金后,“锦瑟”向对方发去一张标有经纬度的地图截图——显示这个手机尾号为6613的人,目前正在深圳市福田区一所中学。买家如约转来剩余1200元尾款。
“锦瑟”进一步主动询问,是否需要该机主的快递、开房和出行记录,“打包1000元”。对方同意,第二笔交易完成。
这起案件前后,包括多达19个公民隐私泄露源头,涉及征信报告,电信运营商的三网名下手机号码,手机实时定位,快递地址,出行记录等。
条商掌握的信息量惊人。仅在一起案例中,涉案信息就达8000余万条......
旺盛的需求方
私家侦探及地下催债公司是在幕后推高公民信息售价的主要根源之一
个人信息在黑市流转的终点,是信息使用者。在这里,信息价格和精准度均不断提升。
过去,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停留在接到骚扰电话的直观体验当中,但事实上,更值得担忧的情形是,对公民各维度的精准追踪。
精准营销是个人信息最常见的用处。金融、房地产、医疗保健等行业,对所有潜在消费者进行的精准营销,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支撑。以地产销售为例,一张标有电话号码、姓名的潜在买房者清单,是他们的营销利器。
一名长期侦办相关案件的民警告诉《财经》(博客,微博)记者,金融和房地产领域是需求信息最旺盛的行业。
对一起以精准营销为最终信息用途的隐私数据贩卖链条溯源可以发现,电信运营商中的内鬼将机主浏览过的网址等上网数据卖出,经由大数据公司对数据进行清理和挖掘,打上“购房、金融、医院”等个人偏好标签,完成精准描述。
一名北京地产中介为完成销售业绩,从朋友推荐的条商手中花费200元买到一份含有近千个附近楼盘所有业主姓名和电话号码的信息清单,他打印出后,每天挨个致电,询问是否卖房。
网络技术大大减少了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15年前,地产中介如果想获得业主信息,需要花费不止200元以获取物业高管信任,套取业主信息。那时,印满业主信息的“硬货”,还不是如今的word文档,而是厚厚的黄页手册。
比起被骚扰带来的不适感,个人信息在诈骗分子手中有更高的变现价值。
诈骗者的经验是,学生、中老年人、病患三大标签下的个人最易受骗。
2017年4月,浙江省临安市法院公布判决,林立等人通过编造“话术单”,冒充北京慢性疾病康复中心、同仁堂(600085,股吧)等医院的医生或主管,拨打电话给受害者以免费用药为名实施诈骗,获利超过200万元。
得以成功实施诈骗的先决条件是,林立等人“对症下药”,先出资购买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病等慢性病的公民个人信息2万余条。
《财经》记者梳理了2016年至2018年5月涉信息黑产的261份公开司法判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近两年案例中用于营销诈骗的情况加剧,从2016年的20%达到今年的5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其他罪同犯的比例也大幅增加,2016年仅为23%,今年已达到62%,其中最常一同出现的就是诈骗罪和盗窃罪。
此外,一些信息使用者通过收集手机定位、使用过的快递单等线索,完成对个人的定位追踪。其可能造成的伤害,包括直接侵犯人身权利。
腾讯2017年基于对黑产观察的研究显示,私家侦探及地下催债公司是在幕后推高公民信息售价的主要根源之一。
2017年2月,广州,一家自称“16k”的催收公司员工们刚上班就被公安机关抓获,桌上散落着的电信、快递、地址和身份信息,是他们了解债务人并制作话术的业绩来源。
“16k”之名,就源自能快速获取多达16个省的公民个人信息,并掌握债务人的行踪。他们买来的信息以财产、交通、机场、开房记录为多。
一名兼职条商的上门催债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在多种源头信息的追溯下,只要有充足利润空间,“老赖们”在他们面前基本无处遁形。
大量案例表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最大危害不是隐私泄露,而是为下游犯罪提供了实现可能。
公安部一名负责相关案件的警官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爆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信用卡诈骗、网络传销等财产型犯罪,以及绑架、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背后,都能发现公民隐私通过互联网泄露的身影。
条商“锦瑟”的手机微信显示,在买到手机尾号6613的中年男子的开房记录等信息后,买家还问能否提供线下“堵人”和跟踪服务,被“锦瑟”拒绝。这正是可怕之处,尾号6613的男子对这一切并不知情,潜在危险随时可能出现。
黑市沉淀
尽管源头被缩减,但已经泄露的海量个人信息仍在黑市,只不过暂时沉淀下来。一些合法的大数据公司悄然成为个人信息的“沉淀仓库”
海量的个人信息地下市场规模多大,目前没有准确数字统计。
但从公安机关的专项打击行动中,可窥一斑。今年2月,公安部组织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开展“净网2018”专项行动,截至6月,各地侦破相关案件2032起,抓获2753名犯罪嫌疑人,查获海量公民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