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但ofo的春天似乎仍然遥遥无期。
11月23日下午,想尽一切办法挽留用户的ofo再次祭出新招。试图退押金的用户只要稍不留意,就可能被诱导“一键升级”为网贷平台PPmoney的新用户,99元押金将被锁定30天,享受8%+8%利率的“新手福利项目”,还可以永久免押金骑车。
可用户不吃这一套。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在变相拖延退还押金。舆论不断发酵,PPmoney很快宣布下线了这一“正常的异业合作”。
随着裁员欠薪、资金链断裂、“人去楼空”等负面传闻甚嚣尘上,恐慌开始在ofo 36亿元押金的主人当中蔓延。他们在消费者服务平台投诉,打上百个客服电话,在ofo官方微博的评论区催促“还钱”,试图在偌大的共享单车帝国彻底倒塌前拿回自己的99元或199元。
曾经铺遍全国大街小巷的ofo小黄车,这次真的要黄了?
最后的风光时刻
时针拨回两年前,如今缺钱的ofo走上巅峰,凭借的正是资本的全力推动。
戴威给ofo早期投资人朱啸虎画过一张大饼:如果未来所有从地铁公交下来的乘客都用ofo自行车做短途接驳,使用频率可能有几亿次,市场比打车大10倍。朱啸虎算了笔账,如果一块钱一单,一年就是300亿到600亿元的收入。
戴威后来回忆道,朱啸虎“当时眼里就放出了光”。
去年前半年,ofo融资10亿美元。在巨额资本的推动下,这个曾经小而美的校园项目走上了疯狂扩张的道路。
最辉煌的时候,ofo在全国投放了2300万辆单车,单日订单超过3200万份,与另一行业巨头摩拜瓜分共享单车90%的市场份额。早在去年1月,戴威就宣布ofo的单车产能达到竞争对手的10倍以上,为ofo迅速布局全国提供了保障。
而这一切,离不开背后的免费骑、一月卡等补贴大战。有投资高层透露,ofo去年6月宣布获得的7亿美元E轮融资实际上只有6亿美元,而且不到两个月就被烧光。据ofo内部员工透露,去年上半年ofo市场部一度非常骄傲,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办活动,ofo提供单车,对方提出要付钱,ofo负责人的态度是“给我钱是看不起我吗”。
那是共享单车最后的风光时刻。
“有多少烧多少,这种项目是几年一遇的机遇。”小蓝单车前CEO李刚曾公开宣称。但从去年6月开始,这家初创企业“仿佛受了诅咒”——他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称赞,却没有换回一分钱资金。
烧钱速度烧光了资本的热情。2017年下半年,泡沫开始破裂,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相继倒闭。ofo也没有等来期待已久的10亿美元融资,软银在去年9月完成了对ofo的投资尽调,最终决定放弃。一名接近ofo的从业人员告诉市界,戴威从B轮融资起就不曾主动找过投资,都是资方找上门来,但风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改变。
随着融资日益困难,许多共享单车企业打起了押金的主意,ofo也不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到2017年12月,ofo账面包括押金在内的可用现金仅剩3.5亿元,还将30亿元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欠款,摩拜也挪用了40亿元押金。两家公司均未正面回应。
那时的ofo,资金问题已开始暴露。AI财经社当时报道称,阿里巴巴对ofo的投资因股东滴滴一直拒绝签字而长期搁浅。也是在那个月,朱啸虎将ofo的股份全部卖给了阿里巴巴,据称套现30多亿美元悄悄离场。
尽管没钱,去年的ofo年会还是办得极为热闹。戴威亲自为10名优秀员工颁发了证书,还分别“犒劳”他们牧马人汽车、期权和额外4个月的工资奖励。
那是ofo最后的热闹。从那以后,这个曾风头无两的独角兽,便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下坡路。
“胳膊拧不过大腿”
曾不止一次地有人感到遗憾,如果当初选择与摩拜合并,ofo也许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但至少在当时,无人能预知后事。
从去年9月开始,曾经宣称要“3个月结束战争”的朱啸虎就转了口风。他开始明里暗里撮合ofo和摩拜,认为共享单车投放量已经达到饱和,两家企业共同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要想实现盈利,“唯有合并才有出路”。
据36氪报道,滴滴在去年年末提出了合并方案,由程维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摩拜联合创始人王晓峰任CEO,ofo的创始团队则要出局。当时几乎所有股东都支持合并,只有程维对此激烈反对,多次在谈判中强调方案对ofo不公平。甚至有股东指责戴威把自己的权益凌驾于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
有接近戴威的投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戴威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希望掌控局面,独立发展。“当你赶上了这滔滔洪流,一旦放弃再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就很难了。”该投资人说。
2017年11月,在ofo担任执行总裁的原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等人被踢出了ofo。据报道,戴威当时冲着电话那头的付强发怒:“滴滴的人都给我离开ofo!”
去年12月,最终离开谈判桌的戴威公开回应:“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作口头禅的戴威拒绝“抱大腿”,试图自己闯出一条路来。但用王晓峰的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今年4月,摩拜以27亿美元的身价投入了美团的怀抱,如今改名哈啰出行的哈罗单车则早已走进阿里的庇佑,只剩下ofo还没找到归宿。
“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套现离场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总结道。摩拜服软后,几乎没有人相信ofo能独立活下去。
过去半年多以来,虽然ofo方面屡次出面斩钉截铁地辟谣,但关于ofo将要“卖身”滴滴的传闻传言早已铺天盖地。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还有内部人士透露,收购消息将在6月前后官宣。当时双方均未置评。5月,戴威在公司内部的百人动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表态,ofo要保持独立,他绝不会让步,员工“如果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6月,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回应,称被收购一事“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