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正处于紧张的求职季。今年毕业生多为95后,他们求职更注重自我实现以及兴趣,“高薪”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在山东大学2019届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现场,有毕业生向招聘方打探:“公司有没有员工活动场所,比如健身房之类,还问我们是不是有上下午的茶歇时间,因为这个学生非常注重工作氛围和生活质量。”
媒体转载这篇报道时,标题为《95后毕业生求职:不问工资,关心有无健身房下午茶》。严格地说,这些新生代求职者并不是毫不关心工资,只是说工资可能不再是他们求职唯一重要的关切。在工资之外,他们有多样化的要求。而这种结论,近几年不少社会调查都已经有所反映。譬如,前段时间有机构对求职者的大数据分析显示,相比70后、80后,过去这一年,90/95后年轻一代在城市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在追求更好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时表现得更有魄力。
找工作,不只是为了谋一个“饭碗”,而要匹配自己的兴趣和向往的生活方式,这是新生代求职者与过去单纯追求“高薪”的求职者的最大不同。 现在流行“佛系青年”的说法,其实“佛系”并不代表无欲无求,更不等于“丧”。而是说相对于过去只看工资、物质上的保障,现在年轻人的要求更趋多元,也相对不那么“功利”。新闻中就有求职者表示:“即使企业愿意支付高薪,假如没有好的福利政策,工作强度大,反而透支身体,影响生活质量”。这种心态在年轻求职者中应该颇具代表性。他们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工作与生活之间更平衡、更自洽的职场状态。
有人将其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相比较,其实,“低欲望”并不等于没有欲望,丧失追求和梦想。欲望高低只是相对而言,相较于过去社会物质积累不那么丰裕的时代,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工作的定义和要求,已经摆脱了“为工作而工作”的理念。一种工作的好坏,不再以物质和金钱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看其是否有助于“自我实现”,能否成全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就业观念的变化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更大的社会主题,是随着丰裕社会的到来,年轻人的“三观”正在被重新塑造。 至少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一个人从求学到工作,再到买房、结婚,都有着公认的社会标准来定义“好坏”“优劣”。我们今天常挂在嘴边的中等收入群体,或正是这一潮流中的相对“成功者”。但现在,部分年轻人不再以工作多少年能买车、买房当作自己的“成功”标准。如这次报道中,就有一些医学专业毕业生,“愿意去县级医院去基层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选择或许还不是主流,但变化已经在发生。
抛开种种概念的区别,“低欲望”也好,“佛系”也罢,经历物质积累和工业大发展时代之后,人们的就业观、生活观都会重新调整,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成果的体现。 面对新的变化,从社会眼光、公共政策到企业的人才保障措施与企业文化建设,其实也应该跟着变,从而表现更多的包容性与支持。
比如,年轻人愿意为了追求更好的自我实现和生活方式而频繁更换城市,那么户籍政策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是否能够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再比如,年轻人对职业的待遇保障有了多元化的需求,企业的“留人”政策和福利体系、职场文化构建,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另外,面对年轻人新的择业观,我们的相关教育是否能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少走弯路?
社会经济发展要告别“唯GDP论”,已经提出多年;落脚到个体生活,就业不再唯“工资”,不过是相对应的自然变化。现在年轻人走在了前面,主流社会的审视标准也得跟着变化,拿“佛系”和“低欲望”来形容他们,还是从滞后的价值坐标出发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