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07
摘要:春雷一聲響,萬蟄蘇醒來。4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神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設立經濟特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重大舉措不斷推出

春雷一聲響,萬蟄蘇醒來。

4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神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

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設立經濟特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重大舉措不斷推出,農民工、個體戶、萬元戶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代又一代的廣西人敢拼敢闖,奮發有為,在奮斗中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恢復高考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

——“60后”高中教師周從高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平果縣高中英語老師周從高

【視頻】周從高:恢復高考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

2018年高考,百色市平果縣高中英語老師周從高所帶的畢業班成績喜人,42個學生中有35個考上一本。

對於出生於60年代的周從高來說,高考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977年12月,中斷十年的高考恢復,成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無數人的命運從此發生改變,周從高便是其中之一。

高考恢復前,周從高每天的課程安排是上午上課,下午勞動。“我們學校分了水稻班、蔬菜班、喂豬班共3個勞動班,我在水稻班。班主任見我平時愛學習,就安排我在稻田旁守麻雀,這樣就可以抽空多看點書。”周從高回憶道。高考恢復后,勞動班廢除,周從高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一年的高考備戰中,幾乎夜夜點著煤油燈挑燈夜戰。

1978年7月,年僅16歲的周從高走進高考考場。盡管40年過去,周從高仍然清晰地記得揭榜時的情景,“錄取名單貼在百貨大樓那兒。那一年總共錄取100個考生,我排在第16名,我父親掐著手指頭一個個數的。”作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周從高成了十裡八鄉的名人,走到哪兒都有鄉親認出他來。

在百色地區師范專科學校英語高師班,周從高是年紀最小的學生,而他的班長已經30多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面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周從高和同學們格外珍惜,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背單詞、背課文、練口語。后來,走上講台的周從高仍然不改“本色”,勤學不怠,如今是平果縣唯一一名高中特級教師。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周從高輔導學生

“恢復高考,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如果沒有高考,可能我一輩子也走不出大山。選擇做老師,當時也是想幫助更多像我這樣的山裡娃走出大山。”周從高感慨地說。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70后”家具廠老板藍武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歌曲《春天的故事》裡唱道。

1992年初春,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講話,掀起了新一輪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大潮。

在南寧市上林縣鎮墟鄉排岜村,農村青年藍武在報紙上看到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毅然決定隻身前往深圳闖蕩。彼時,藍武22歲,高中畢業后在家裡種玉米。

“我一下車就驚呆了,我們那跟深圳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滿街都是工廠,每一家工廠前都排著長隊,隨便一問什麼口音都有,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往深圳跑。”坐了兩天兩夜的班車后,藍武到達深圳,即將開啟嶄新的人生。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藍武展示九十年代闖蕩深圳時的老照片(左一為藍武)

憑借高中學歷,藍武很快謀得第一份工作——在外資吹風筒廠裡做質量檢測員,月薪650元人民幣再加200元港幣。頭一回領工資,藍武興奮壞了,一個月的工資比在家裡干幾個月農活還高。然而,沒過多久,頭腦活泛的藍武就發現,廠裡的設計師和銷售員工資比他高了好幾倍。

於是,藍武開始苦練粵語,爭取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他重拾上學時的興趣愛好,鑽研起了畫畫。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經過朋友介紹,藍武應聘上了工藝品制造廠的泥塑雕刻師。“我記得很清楚,做雕刻師的時候工資是2500元。不過,那個時候我已經不看中工資了,我更在意的是在那裡能夠學到東西,以后可以自己單干。”藍武說。

2009年,已經小有積蓄的藍武與人合伙創業,為一家香港玩具公司生產玩具。同年,藍武開始接觸3D設計,並被深深吸引。沒幾年,藍武的玩具廠年營業額便突破了千萬元大關。

在藍武的帶動下,兄妹七人均在外闖蕩,老母親卻因不習慣大都市的生活一直獨居在鄉下。為此,2013年,藍武帶著一家人返鄉創業,利用自學的3D設計技術,做起了紅木家具生意。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藍武回鄉做起了紅木家具生意

回顧自己20多年的奮斗歷程,藍武直言自己是被這個偉大時代推著往前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很慶幸自己當年的選擇。”

“農村大有作為”

——“80后”養殖大戶劉入源

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玉林市博白縣江寧鎮長江村山多地少,劉入源一家僅僅分到1畝8分田,勉勉強強解決六口人的溫飽問題。

為了供姐弟4人上學,劉入源的母親種田之余還養了3頭豬。“小時候,我們姐弟幾個最擔心豬生病。要是1頭豬病倒了,最起碼就有1個人上不了學。”劉入源說。

好不容易學業未被中斷,1999年一場意外讓劉入源失去了右手。4年后,從衛校畢業后找工作又是四處碰壁。一個接一個的打擊讓劉入源下定決心,回到鄉下自己創業。

“我們村山多耕地少,其實更適合發展養殖業。以前大家都死守著自己的田地,天天臉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富不起來。”劉入源直言。看准山羊養殖后,劉入源拿出積攢多年的存款,創辦了縣裡第一個種羊場。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劉入源正在喂羊

在鄉親們看來,劉入源養羊簡直比養孩子還精細:白天,羊吃東西,他就蹲在旁邊看﹔晚上羊睡覺了,他也睡在旁邊。到最后,羊的每一個動作,發出的每一個聲音,他都能知道它是餓了、冷了,還是准備生小羊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入源的日子慢慢好了起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推行,劉入源的事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改革開放40年的“廣西故事”:四代人的奮斗與幸福

劉入源在廣西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講述脫貧事跡

化零為整,“並地”生金。通過土地流轉,劉入源經營的養殖場漸成規模,發展至佔地40多畝,成為目前廣西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種羊示范基地。養羊1800多頭,實現年產值500多萬元以上。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