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政策红利成就了很多企业,当然,这些企业家本身也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非常令人敬佩。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草根出身、野蛮生长,也曾带领企业一飞冲天,但更多的收场是音讯皆无或黯然退场。
这些草根企业家经历过文化匮乏的年代,他们因为专业知识的严重缺乏,吃过不少苦头、走过不少弯路,他们信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一旦经济允许,就早早把子女送出国门,向欧美、日本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等子女学成回国,真正把企业经营管理权交到这些有国际知名大学背景的守业人手里时,“富二代”们普遍感受到的是水土不服,“富一代”们却没有感受到当初想象中的“如虎添翼”,反而更多的是挫败感和不放心。
这些受过西方百年名校经管专业系统化教育、熟读商界案例、经历过无数沙盘演练的海归们,不能说自身知识层次和管理工具不够丰富,但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型并不能完善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他们忽视了他们的企业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长大,他们的员工和消费者都是中国人。自小缺失了国学文化滋养的海归们,他们在市场、在企业,就像无根浮萍,无处着力、难以为继。
一手培育出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在清华大学演讲,互动环节的时候有学生提问:我们应该去学习日本还是美国公司?他回答:如果学习商业模式,和一些现代管理的工具和术,可以学习美国公司;如果想学经营之道,还要从中国国学里面找答案。
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方太集团董事长暨创始人茅忠群,毕业于上海交大,本身就是国学爱好者,并为方太开创了著名的儒家管理模式。在与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学班企业家学员互动谈到如何运用国学智慧处理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时,他曾提到“我们学传统文化以后,完全调整到以顾客为导向,不再以竞争为导向。其实当思路改变的时候,效果更好了。为什么?当竞争为导向的时候,尤其是当你的竞争对手也是以竞争为导向的时候,你们两家企业会越来越像,因为你觉得他做的好,你要学他,他觉得你做的好的,他也要学,最后两家的产品越来越像,这样反而不好。当你以顾客为中心的时候,反而就超越了竞争,因为最高境界是超越竞争。”
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是方太的创建者之外,茅忠群还有另一个身份—— “富二代”。他还在上海交大求学期间,其父茅理翔的点火枪企业飞翔集团就已经做到世界出口量第一。当时,他和很多富二代一样,也面临毕业后出国留学或继承家业的问题。但和很多家族企业面临的交接班问题不一样的是,茅忠群来到父亲的企业,一开始不是继承或者“守业”,而是要进行第二次创业,并与父亲“约法三章”,另起炉灶开创了与飞翔集团毫无关联的方太品牌。当企业发展需要更大突破时,他花费了5-6年在大学学习国学,但正是这次国学学习,为方太后来的腾飞带来了运营管理上的良好改变。自2008年起,茅忠群开始在公司内尝试推行儒家文化,并将儒家思想和西方现代管理制度相结合。他清楚,西方管理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但无法约束人性。因此,他将儒家的基本精神“仁义礼智信”写进了公司的价值观,要求每个方太人,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都必须具备这样的做人准则。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孔子堂”——一个儒家文化的培训教室,向员工讲授《三字经》,讲授《弟子规》。目前方太儒家管理模式已经出具体系,这套模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西方管理精髓,注重对员工信仰和文化的教育,茅忠群真正做到了“半部论语治方太”。
那些还在仰望世界500强的企业家们,不要忘了——国学才是“中国财富哲学”,你们仰望的国外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们,都热衷于中国国学。比如,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每年都要专程到中国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拜访学习;松下幸之助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哲学和三国演义;比尔盖茨也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那些传统文化极度匮乏的中国企业家们,你们最欠缺的是——“国学”这门课!也许你也可以像上海交大学子茅忠群和江浙沪的许多企业家学员那样,周末专门抽出一两天时间,到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学班听听那些为政要和500强公司授课的“国家智囊团”和央视《百家讲坛》的国学大师们如何解读“国学”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田晓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