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瓶最开始是QQ邮箱在2010年上线的一个小应用,用户可以根据其应用场景,发一段语音或文字,许愿也好、吐槽也罢,随后将信息装在瓶子里扔进大海。若有人捡到“漂流瓶”却不打开,“漂流瓶”仍扔回海里;打开“漂流瓶”,其他用户可以回复瓶子的主人。
相信对于不少80后、90后来说,即使没有玩过,也至少都听说过。这种非即时的通讯功能满足了人们对倾诉和匿名社交的需求,是QQ邮箱当时一个最受欢迎的功能。
根据相关报道,漂流瓶上线三天,用户量就突破100万,半年后达到了1000万,并让QQ邮箱突破了1亿的活跃用户,超过网易邮箱成为第一。
漂流瓶是最能体现张小龙产品思维的功能之一。它洞察人性,满足用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像树洞,更像匿名社交。用邮箱交流是带着强烈目的性的,而漂流瓶是无目的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功能在此结合,就让QQ邮箱成为最受欢迎的邮箱产品。
后来漂流瓶被移植到了微信上,另一个解决人类孤独的地方。为了让微信变得有趣,也为了尝试更多方式的社交,张小龙陆续在微信上加了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放到今天,微信去掉这几个功能也还是微信。但在当时,这些极具创新的点子给微信带来了用户量的剧增。
漂流瓶的色情产业链
事实上,微信对漂流瓶功能的暂停整治并非毫无征兆。
11月,《中国青年报》曾针对漂流瓶上的“色情秘密”发布了两篇相关报道。
据《中青报》记者测试,当将微信账户的性别设置为男性时,4天捡的25个漂流瓶里,有7个都是色情广告。通过扫码入群,违规商户鼓励群友拉好友入群以“免费看片”,为传播带来了裂变效果。
同时,这些群也会提供付费色情影片。也有色情广告群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转而改为“赌博群”,用于另一种非法运营。
与此同时,为了“发展生意”,这些商户也在网络上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抛漂流瓶”兼职培训系统,其中不少参与应聘的人都是在校大学生。
据调查,这些“发广告”的兼职工作常藏于各种以找兼职为由建立的微信和QQ群中。应聘者需将微信账号的性别改为女性,在晚上10点开始“扔瓶子”,并根据一份经过特别筛选,充满性暗示的“漂流瓶高回复话术”来和陌生人打招呼,再抛出相应超链接和入群二维码。
就和在色情群里一样,兼职群的管理员同样鼓励在职兼职去“拉下线”:每支付给下线的0.11元,拉新的上线将获得提成4分钱。
为什么“漂流瓶”会变成这样?
曾经的“漂流瓶”为什么会逐渐异化成违法广告的发布渠道之一?对此,光明网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
探究原因,不妨先做个简单比较。通过QQ群、微信群发布此类违法广告,能不能进群首先是个问题。一旦进群若公开发布违法信息,会第一时间被群主踢出。若在群里点对点地私下发送,构成骚扰,同样会被举报踢出。而利用微信“漂流瓶”发送,就像姜太公钓鱼,静待愿者上钩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发布违法广告,对发布者来说更简单省事,对监管方来说却更加隐蔽。
更何况,“漂流瓶”的头像和微信头像可单独设置,不易被熟人知道。这也大大降低了违法广告发送者的现实道德压力。即便是发布者因此被举报,最坏结果也只是被禁用“漂流瓶”功能,不会被封禁账号。违法成本低、风险小,而利息厚,这就是导致违法广告发布者有恃无恐的原因。
当然,这些群往往一两天就因举报被封,但“群秘”经常发布二维码提醒大家转移阵地。于是乎,色情信息的售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屡禁不绝。“漂流瓶”的功能异化,俨似给色情等违法信息的流布、售卖,打开了一道暗门。
陌生人社交到熟人社交
在漂流瓶被暂停时,很多人应该还会想起微信中同为陌生人社交的“附近的人”、“摇一摇”。
2010年,微信刚刚推出时,面临着飞信、小米米聊等竞争对手,陌生人社交是张小龙差异化的重要战略,附近的人”、“摇一摇”以及“漂流瓶”成为早期微信的特色。
而当微信用户量剧增,微信逐渐演变为一个熟人社交工具,陌生人社交逐渐退场。大概是从2016年前后,微信中“附近的人”、“摇一摇”以及“漂流瓶”的用户不再那么多,而“附近的人”、“摇一摇”以及“漂流瓶”留下的多数不再是纯粹的交友用户,更多的是微商或传播其他广告的人。
随着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微信也开始让用户自由选择需要的功能。
无疑,漂流瓶不再是微信重视的特色功能,目前违规信息、灰色产业链现象难以整治也让微信团队头疼。微信目前宣布的是暂停漂流瓶,但是微信会做出什么样的整治,什么时候会重启漂流瓶我们不得而知。
你有没有玩过“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