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势,激荡内生增长力量
——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①
李拯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供给形成新需求、新消费,这些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当前的中国经济,既有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也有从1到N的迭代式创新;既有“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有“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刚刚闭幕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新经济有着触手可及的呈现形式。自动清扫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人脸识别技术,城市交通数据分析,健康监测高端仪器……从新技术的应用中,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未来感”,看见了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当制衣企业根据消费端的大数据进行“定制生产”,当远程医疗与远程诊治成为可能,“互联网+”渗透到更多行业;当工业锅炉能够运用云计算进行生产优化,当“无人码头”实现全自动化集装箱,智能化成为普遍趋势;当移动支付让人可以携带手机走天下,当共享经济改变着出行方式,新模式刷新着人们的消费体验。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供给形成新需求、新消费,这些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中国经济不断衍生出全新的可能性,正如一家国际媒体的判断,“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将描绘世界的方向”。
中国新经济的开疆拓土、新优势的不断汇聚,也反映在宏观统计数据上。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0.2个百分点,这背后是一大批新产业、新产品的蓬勃生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1.2%,这背后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充分涌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1%,这背后潜藏着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可以说,蓬勃生长的新经济、新优势,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经济学界有一个共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当前的中国经济,既有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也有从1到N的迭代式创新;既有“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有“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可以说,凝聚技术创新的力量,不断激发中国经济的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就是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优势,背后是强大的制度优势。中国的经济制度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优势结合起来。一个有为的政府,既能最大限度激发“看不见的手”的活力,又能更好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迎接变革所需要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的推广、数字化的生态互联网建设等等,将这些需要落地,“国家力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从5G技术到物联网,中国强大的国家能力能够提供基础设施,为新经济的生长创造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于新事物的包容审慎监管,能够在避免社会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促进新技术、新事物的涌现。
中国经济新优势,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基础。一位“天使投资人”讲过一个生动的故事:美国加州硅谷的一家创新公司想出了点子,要造一个新产品的样品,因为当地的工业生产已经不齐备,所以计划用6个月来生产这个样品;而在中国深圳,只需要两个星期就能找齐配件、生产样品。我国不仅有全世界门类最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还有全球规模最大、上网人数最多的互联网,有全球最丰富的数据资源,有世界瞩目的“人才红利”,这些都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的生长创造了土壤。在这些看得见的基础上,中国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认知优势,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让中国社会对于新技术、新事物抱有更大的包容、更强烈的追求。
有这样两组统计数据意味深长。有市场机构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429家独角兽企业,中国的独角兽企业达到205家,数量位居第一;在全球前二十大互联网企业中,目前中国拥有9家,几乎与美国平分秋色。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恰好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历史性交汇,激发这个文明古国的新优势,就能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新动能,深刻改变产业供给
——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②
陆娅楠
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功不可没。
为新动能的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如此,中国经济才能花开四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舒展今日中国的经济画卷,新动能所演绎的神奇篇章跃然纸上。
在福建,几十万吨鸡粪每年被转化为2.1亿千瓦时电;在陕西,空间大数据技术精确统计每一棵苹果树开花的数量,让农民胸有成竹;墨子“传信”,嫦娥“奔月”,北斗组网,磁浮竞速……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创新的回响格外嘹亮,新动能正在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势能。
中国的新旧动能转换,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如国际媒体所言,“在大众创新的推动下,中国正变成高科技的巨大实验室。这让中国在过去5年里从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变成了大国。”的确,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功不可没。
动能转换来自“别开生面”。更轻薄的运动装、可变形的柔性屏、能美颜的自拍手机……这些新产品、新产业的加速孕育、快速迭代,恰与高质量发展需求无缝对接。一季度,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9.4%,增速均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分别增长153.7%、54.1%和48.2%。近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刚需”,就是做大蛋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