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就坦言道,“比如我们下次上山打火,肯定会带着心跳上去,肯定都会害怕。包括昨天站哨,真是咬着牙下去的,我不去就没人,中队就剩那么几个人。去了就左右观望,就是害怕突然有什么东西在旁边,就是有心理阴影。但是还是坚持过去了。”
李晓景对他说,表达恐惧并非丢人的表现,反而是一种自我接纳。队员们可以通过互相倾诉,把对方作为自己表达情绪的出口,在集体生活中互相支持鼓励,有助于负面情绪的消退。
随后许久不发言的队员李石峰(化名)开口了,“我现在有点想回家,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逃避的表现。”
李晓景说,作为消防队员,他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这时候回家就是逃避,有违军人的形象,道德的约束和本能情感就会发生冲突。
他建议,无论回家还是留守,勇于倾诉都会有所帮助。亲人和队友都属于一种社会支持系统,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寻求社会支持的途径。
但他也发现,队员们存在物质依赖的问题。
赵一兵就提到,自己动不动就是叹长气,抽烟比以往频繁了很多。“以前抽一根就感觉嗓子受不了,现在闷的时候两根还不够。”
李晓景建议他引起重视,抽烟是替代性满足,可能一时很爽,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比如饿应该吃饭,但没有饭,只能去喝水。而且吸烟有害身体。
他建议队友们互相之间多沟通理解,直言恐惧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很多人关注到的只有英雄的一面,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英雄背后面临很多现实的责任、压力和恐惧,这是不可避免的。
木里火灾烈士遗物。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心理援助的长期规划
4月3日、4日,陆续有烈士的家属前往大队营地,带回烈士的遗物。同一个中队的队友陪伴在旁,帮着安抚家属情绪。
一位森林消防局领导担心,过了这些天之后,未来对于森林消防指战员的关注度会越来越少,而且是一个急速下降,在关注度上会造成一种落差。
孙善就提到,这两天很多退伍老兵从全国各地赶来,为烈士送行并来到大队营地看望昔日队友,场面十分暖心。
“这两天大队人山人海,感觉比较热闹。如果今天明天人陆陆续续走了,一个星期后这个大队就剩几个人了,我会面临什么?以前大伙打篮球的打篮球,突然之间一个大队二十多个人没了,老兵们也走了,后面的事情我也不敢去多想。”孙善说。
李晓景在分发心理科普材料时,给了一沓到孙善手中。孙善表示用不着这么多,中队没几个人了。
钱仁礼提到,以后大家还是会打打篮球,但是不会像以前热闹了,人多人少肯定不一样,“你可能接受不了,至少半个月,如果调整不过来,说不定就是跟着一辈子。而且当时看着那么多队友躺着,从山上到山下,全躺着,一开始是心酸,后来是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