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一条街”商家招揽食客。 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探习俗
□本报记者吴梦琳
吃粽子,是人们过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从传统的白粽、腊肉粽,到不断推陈出新的甜品粽、冰粽等,粽子的变迁,正映射着生活的变迁。
端午节之际,记者走进蓉城粽子街,探访关于粽子的故事。
现场包粽子
一道端午民俗风景线
成都市马鞍东路,是有名的“粽子一条街”。上世纪80年代,从几位婆婆在这里摆摊卖粽子开始,马鞍东路逐渐发展成为端午卖粽子的集中区。
6月7日一早,走在绿树成荫的“粽子一条街”,记者看到,不少商家边包边卖,手工熟练的,只需要10余秒就可包好一个。粽子明码标价:白粽一般8元一斤,荤粽13元至18元一斤。来往的市民交口称赞,“包粽子看得见,吃得放心,价格实惠。”
“这几天,每天包粽子至少都要1000多斤糯米。”吕氏胖婆婆鲜香粽的员工说。
“选择太多,反而有些挑花了眼。”前来采购的市民王启明面对各式各样的粽子,颇有些“纠结”,“过去我们最盼望端午节,因为有粽子吃,基本都是家里自己包,白粽子蘸白糖都能吃得津津有味。”王启明说,最近10多年来,自己年年都来“粽子一条街”买粽子,眼看着粽子从几种口味变成了几十种,还有不少新奇品种出现。“没想到粽子也能这么‘有个性’。”
创新粽子口味
依然保持节日仪式感
这条街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不少老字号不得不想办法“搞创新”。
王婆婆肉粽店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卖了10余年粽子,几年前都还专注于卖腊肉粽,这几年也广开思路,迎合潮流。记者在现场看到,各商家售卖的粽子口味五花八门,有玫瑰味、菠萝味、玉米味以及融入国外饮食文化的咖喱味、芝士味等,还有商家在粽子造型上“做文章”,推出超级大肉粽,1斤1个,扎实饱满。
刘羽然是“95后”,最近几天,她已经尝试了榴莲班戟粽、椰香白玉粽等,她告诉记者,前几天还买了“星冰粽”,与其说是粽子,其实更像是冰淇淋,她认为:“虽然粽子的口味迥异,但同样能让人吃出浓浓的节日仪式感。”
成都高新区府城社区文体协会会长李玉芳说,端午节前,她参加了不少社区、文化机构等举办的包粽子活动,给年轻人指导如何包粽子。“粽子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对节日的重视,虽然粽子在变,但对于节日的内涵传承没有改变。”
原标题:端午节走访成都粽子街:粽子口味在变 但节日内涵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