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分娩最早由前苏联研究员艾格?柴可夫斯基(Igor Charkovsky)在1960年代提出的。他从一些水中动物的生产中获得灵感,认为水可以缓解胎儿刚生出来时重力对脑细胞的冲击。
同年代末期,法国一名产科医师费德里克?拉伯叶注意到胎儿生产前后体温的变化,提出了把初产婴儿浸入温水中,以增强从子宫到外部环境时的适应性。
上世纪70年代,另一位法国产科医生米歇尔?奥登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以温水池作外部环境,来减轻孕妇生产的疼痛。
2003年3月1日,产妇马楠在上海长宁区妇婴保健院成功地进行了水中分娩,成为中国第一例在水中分娩的产妇。
在水中生产,缩短了分娩的时间,能减少产妇承受的痛苦,减少产妇创伤(会阴撕裂程度减轻)。对高龄产妇效果更为明显。
水中分娩已成为西方国家一代人的选择。在《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电影,海清饰演的孕妇就是采用的水中分娩,可见在美国水中分娩十分常见。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
一般的顺产方式对胎儿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水中分娩可以有效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并给胎儿一个熟悉的水环境,弱化外部光线、声音对初产婴儿可能带来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