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一般家庭都会再三权衡,多方打听,听取一些内行人的建议,慎重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件私人范畴内的事,虽算不上绝对的隐私,但也没必要告知旁人,更别说是上新闻广而告知了。
近日安徽亳州一中8位考生集体放弃清华北大的新闻刷屏了,成为了实时热点,颇感惊奇。虽然我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但细细想一想,这样的新闻成为热点,有炒作之嫌,原因有三个。
第一,用一个有歧义的“放弃清华北大”这个说法吸引人眼球。
安徽亳州一中这8位考生的成绩,公开报道中说都超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也就是说8位考生均有资格报考清华北大,但他们没有一个填报清华北大的志愿。
所以,明确的说法应该是“放弃填报清华北大的志愿”,这和“录取”还远着呢;如果直接说成“放弃清华北大”,容易让人误解为“被清华北大录取了,然后我选择不读”,我想这8位考生不会傻到如此吧?
媒体明知这个说法有歧义,还故意用这个标题,无非就是一个噱头,吸引人的眼球而已。
第二,“放弃清华北大”的说法能勾起人们久存心底的疑惑。
这8位考生高考分数达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从公开报道的前两位学生的成绩看,超分不多,其他六位不见报道,估计也不会多。
但是凭现有分数,明显即使填报清华北大的志愿,被录取了,考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与其被调配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不如退一步选择另外的学校。
凭这几位考生的高考分数,选择比清华北大略微低一点的学校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且能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了。在这种情况下放弃清华北大,其实是很明智的选择。每一个人面对这种状况时,都会有这种考虑,不值得奇怪。
为何本来是考生出于自己实际作出正确的选择,会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很简单,这8位考生的事例,勾起了人们久存心底的疑惑:填报志愿是先选学校还是兼顾兴趣先选专业。
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举出很多的事例反驳对方。
认为先选学校的是从现实社会中,一些牛掰用人单位招聘角度看的。现在好多单位名校效应过度,招聘中指明要211、985名校毕业生,一些非名校的即使专业很好,连机会都不给你。持先学校观点的人比较现实。
认为要兼顾兴趣先选专业的人是从未来事业发展角度看的。他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在这个领域中有所成就;即使进了一所名校,学自己不感兴趣抑或没有前途的专业,那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持先专业观点的人比较理想。
第三,这8位考生填报志愿的事为何要报道?
如果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人们深层的思索获得启示,那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像这8位考生填报志愿的事报道出来,我想供料的人并没有想到会引起大众的热议,因为他的初衷不在这里。
查一下网络,安徽亳州一中教育教学质量确实很好,但在当地还算不上顶级名高中,每年有几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了。今年有8位考生达清华北大线,却放弃填报清华北大志愿,很可能意味着安徽亳州一中清华北大录取率为零。
这在当地很可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当地政府部门考核学校,清华北大录取率很可能是评价学校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地老百姓看待学校也可能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学校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也是以这个指标作为最亮的宣传内容。
所以,爆料安徽亳州一中8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的事,是有其深意的,也有点无奈。尽管亳州一中没有学生录取清华北大,但至少有8位学生分数达超了清华北大,不是没有考上,而是人家孩子自己不选择。
——这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无关,这一点暗示很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安徽亳州一中8位考生集体放弃清华北大”的新闻越热对学校越有好处。
——这无疑是一种不宣传的宣传,不考上清华北大比考上还有震撼力。
各位,你们觉得报道这个新闻有没有炒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