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推出的公益广告《爸爸的谎言》引发观众好评,视频最后那句“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变成了“催泪弹”,触动了无数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也使更多人明白父母最需要的,其实是陪伴。
过年了,孩子们好不容易回趟家,却忙着上网、玩手机,或者忙于参加同学聚会,甚至几天不着家。2月6日,记者走上呼和浩特市街头随机采访了8位市民,其中6位表示,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发微博、发微信成了一种习惯。市民崔女士已年过花甲,为了不让子女说自己落伍便花了2000多元买了部3G智能手机,为的是女儿在说网络上的事情时,她能搭上话。但她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跟最亲的父母说话,却关心陌生人都在干些什么呢?”
在呼和浩特市美特好超市门口,记者采访了刚刚陪父母买完年货的闫先生,头发花白的父母笑吟吟地跟在儿子身后。闫先生的母亲告诉记者:“这一年也就过年能见到孩子!”闫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因为业务需要长期在南方。“印象中,从上大学后在家就没有超过一个月。”闫先生语气中带着深深的遗憾,“我的工作短时间内不可能变,只希望父母身体能硬朗些。”
在超市里,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购买年货的一幕吸引了记者眼球。他们仅有一个儿子,远在广东工作,由于平日工作繁忙,儿子只有过年时才能与他们老两口团聚,“一进了腊月,我们就数着日子,盼着他早日回家!”老父亲说。在一家卖糖果的摊位前,这对老夫妻停下了脚步。“儿子小时候最喜欢吃这种糖,咱们给他买一些。”说起儿子,这位母亲满脸洋溢着幸福。老父亲说,虽然他的儿子已经30岁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依然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说起与儿子团聚的日子,这对老夫妻摇着头叹息说,每年都会为他准备很多食物,但是儿子回家的时间只有五六天,除了同学、朋友聚会,在家吃饭也不超过10顿,“陪我们聊天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对很多人来说,尽孝永远是“未来时”和“未完成时”。如果明晚可以休息,我会给爸妈打电话问候他们;如果周末没有应酬,我会带着妻儿回家看看他们;如果我有了闲暇的时间,我会带着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出去旅游;如果我有钱了,我要买套大房子把他们接到身边……有很多人总觉得陪伴老人“来日方长”,以至于陪伴父母的计划总会一推再推。殊不知,父母会在儿女的忽视中快速老去,那原本就有限的亲情数据,也会在儿女的账本上不停递减,有朝一日就有可能会归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春节,少一些应酬、交际,少刷几条微博……多花一点时间陪父母说说话、逛逛商场、看看电视、聊聊天,多一点耐心,让他们开心!文/本报记者李彦萱
(原标题:春节回家:少刷微博少聚会多陪父母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