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五四青年节时,合肥市共青团主办了首届青年读书会,请到的嘉宾是郎永淳。在微信看到消息后,因为之前一直没有见过郎永淳,我决定要去现场采访他。报题通过,纠结地找到了有空的搭档,上午我就开始在查他的资料,做下午的采访准备。
果然是广院的师哥,想起了校庆晚会上他似乎发来了VCR,但是我本来以为应该是本科或者研究生,看了百度百科才知道是播音主持二学位。而他本科竟然是学医,针灸。有点震惊,事实再次证明,跨考不是问题,有梦想就有奇迹。而他的妻子,也是广院同学吴萍。又是广院的模范情侣。这次现场签售的新书,《爱,永纯》,也是他和妻子合著的,记录了自妻子患癌症后的点点滴滴。
下午提前一个小时到场,正赶上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也是首届合肥青年读书节。郎永淳作为今天读书节的主讲嘉宾,将压轴出场。活动正式开始了,由于之前已经踩点看过嘉宾席卡,大概知道他坐哪里,果然看到了他,穿的并不起眼,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在台下乖乖听着前面的活动内容。
今天活动的主题是“青年读书会名家大讲坛”,而郎永淳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梦想连接未来》。他的声音略微低沉,温和如水。我从后天跑到台下,已经没位子了,就坐在台阶上,很近地看着他,听他说话。
郎永淳从上学时的经历开始说起,讲到学医,找工作难找,找不到针灸对口的工作,看到广院招播主双学位,想报名,家里一开始反对。终于在最后的争取下,郎永淳带着家里最后的盘缠,进京赶考,也是有破釜沉舟之意。接下来一切都很顺利,考上,在广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美好而充满希望,并与同学吴萍成为了情侣,后来她也成了郎永淳的妻子。在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最辛苦的时候,郎永淳一天要打三份工,早中晚奔波在几个媒体之间。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宿舍,就带着自己宿舍和女朋友宿舍两个宿舍的朋友去下馆子。在广院读书也给了他工作的机会,开始主持《新闻30分》,后来到成为《新闻联播》主持人。毕业后,他与妻子在北京靠打拼建立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可爱的儿子。
而且不幸却突然降临,妻子患了癌症,需要化疗。全家面临巨大的痛苦,也一起执手共同走过困境。回忆这段岁月,他和妻子写下许多文章,最后结集出书,于是有了《爱,永纯》,这本书的名字,也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爱,永远纯洁。郎永淳对妻子不离不弃的爱,和全家一起去面对的勇气,这份同舟共济,执子之手,让人感动,让我觉得郎永淳真是一个好男人。
接下来,他又讲述了自己人生的三次跌倒,让人感受到光鲜背后,其实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郎永淳说,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要感谢阅读。他在讲座中,也分享了一些书和读书心得,包括前几日在飞机上读的《万万没想到》,青年时期对他影响很大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在迷茫时像一盏灯那样温暖和照亮他心灵的《平凡的世界》。他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伴着书香入眠。我能够理解这种感受,心灵的沉静与自由,在书中放飞,摆脱尘世的羁绊。
讲座中最打动我的部分,是郎永淳突然给我们放了一段美剧,他说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新闻直播间的紧张与复杂。后天有朋友听我的描述说,这部美剧应该是《新闻编辑室》,我虽然没看过,但也猜到可能是,因为这部美剧也是被推荐过的传媒人应该看的。影片片段是说美国一个女议员在一次公开活动中遭遇袭击,被送进医院。目前只有一家新闻来源,说她已经死了。而其他几家最具有竞争性的媒体,也抢先发布了这个消息,他们的信息来源同样来自一处。也就是说,要错都错。节目的负责人不停给直播间里的主持人施加压力,让他快点播出女议员已死的消息。但是主持人说:“她是一个人。只有医院才能宣告她的死亡,新闻不能”。这句话让我非常震撼。我不禁想到了之前姚贝娜事件,微信圈里一篇文章《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对媒介伦理与新闻底线的探讨。最终,最新的消息来源确定了,女议员在抢救,她还活着,这时,主持人才直播了这件事,她正在抢救中。点评这一段的时候,郎永淳说到的是李光耀去世的事件,其实是异曲同工。真的,现在媒体都在抢时效,抢点击率,博眼球,争受众,而快中如何不出错,求稳还是求快,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判断,不人云亦云跟风转载,都是值得思考的。我又想到前段时间刚读完的《凤凰卫视新闻总监手记》,里面也有提到凤凰对待不确定的突发大事件,宁可按下不发,也要核实真伪。这是一种态度,让人肃然起敬。也是一种风骨,不媚俗,有坚守。
之前我对郎永淳并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他和欧阳夏丹搭班主持《新闻联播》,我还和朋友讨论了一下照本宣科的播音员算不算主持人的问题。本来对体制内的,特别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大家可能都了解不多,看不到真实的他们,没有观点,只有播送,比起白岩松、崔永元、汪涵他们,可能让人觉得比较有距离。但是之前在中传读研时,曾在学校见过3次夏丹,因为她和我们一届入学,就读播音主持专业在职博士。素颜,低调,并不张扬,第一次见她是在体检的人群里,不是同学提醒我,几乎认不出来这是夏丹。悄悄凑过去要了签名,也聊了几句,觉得人很亲切有涵养。这次见到郎永淳,也是有这种感觉,很舒服,温暖。你会惊异地发现,播音员并非没有自我意识的“传声筒”,他们私底下,也有作为媒体人的坚持,有自己的思想,爱好,也有喜怒哀乐。渐渐地,生动起来。我也开始有点明白了,为什么身边有那么多朋友,告诉我喜欢郎永淳,有的专门赶来看,有的来不了,就托我帮买一本签名书。
郎永淳早年学医,学的是针灸,后来转入媒体,也算和鲁迅先生相似。他曾经说过,学医和媒体有相通之处,媒体也像社会的医生,给这个社会把脉,看看社会哪里出了问题。这样联系,的确有道理。很多媒体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不同的学科背景,恰恰带来了不同的观察眼光,不同的思考角度,以及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讲座中,郎永淳一直在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本人也是许多城市的阅读大师,自己也开了一个微信公共号“郎读”,身体力行地呼吁大家一起阅读。这一点上,我很喜欢他。热爱阅读,保持思考,才能成为一个内心丰富而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