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屏蔽父母”不能簡單貼上不孝標簽
近日,騰訊發布《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52%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記者採訪了多位年輕的重慶軌道族得知,他們有的擔心父母催婚,有的為了報喜不報憂,有的覺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對於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裝著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兒女開心就好……(2月6日《重慶晚報》)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許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積聚著更多機會和資源的大城市。當年齡上的代溝遭遇信息化浪潮帶來的“數字鴻溝”,“慢了一拍”的老人們渴望能夠走進子女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隻不過,“朋友圈屏蔽父母”讓這一願望落空了。
對於這一現象,說到底是父母以血緣和倫理為紐帶的傳統家庭觀念遭遇了子女以自由與權利為核心的個體化思潮。在一些父母看來,子女是父母血緣的延續,有什麼話不能跟父母講、有什麼事情不能讓父母知道呢?在子女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有邊界意識,哪怕是父母,也不能進入子女的“全部世界”。
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這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子女與父母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受教育水平、興趣偏好和生活方式,擁有不同的“意義之網”。就像很多老年人不懂得“佛系青年”“蛙兒子”為何物一樣,年輕人也不明白許多老年人為何總是那麼愛發雞湯文和所謂的養生、保健知識。許多父母渴望通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朋友圈,打開一扇了解子女的窗戶﹔殊不知,父母進入朋友圈,會讓子女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原本渴望通過朋友圈來釋放“真我”的他們,不得不裝扮、美化自己來為親人們呈現出“鏡中我”——在發朋友圈之前,他們不得不掂量下父母看到之后會有什麼反應。當朋友圈也逃脫不了印象管理時,年輕人寧可屏蔽掉父母。
不同的子女與父母有不同的相處之道,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讓人們對同樣的事情有著不同的價值認同。在朋友圈裡,筆者曾經拒絕過有血緣關系的所有長輩,父母也未曾在好友名單裡出現,但隨著年齡逐漸增大,尤其是結婚養育孩子之后,內心變得越來越柔軟,朋友圈裡出現了不少長輩,對於父母進入朋友圈這件事也能坦然接受了。
急劇的社會變遷讓這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觀念碰撞與文化沖突難以避免。“朋友圈屏蔽父母”隱伏著注重個人權利與自由的“我一代”年輕人的利益訴求,不能簡單地給其貼上不孝順的標簽。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父母與子女要想更好地相處,都離不開雙向的努力。□ 楊朝清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