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 漫画 赵春青
随着手机社交软件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陪伴与团聚的意义在变迁。青年人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抢红包”和“微信拜年”上,即使在老人身边,也多是做“低头族”'。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黄欢和很多“候鸟”一样,踏上回程。“出门的时候特意不想让父母送,他们没有像以前一样坚持,而是说让我‘滴滴’一下。我一瞬间很吃惊,因为我从来没跟他们提过这个新事物,突然很想了解他们没有我陪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不知从何开始。”
和黄欢一样,很多人与父母分隔两地,却爱父母在心口难开。中国劳动力表现为特殊的“候鸟型”迁移,庞大的流动劳动力致使“空巢家庭”现象绝非偶然。根据腾讯近期发布的《2016中国成人亲子关系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九成子女心中牵挂父母,但有七成子女不好意思开口和父母表达爱意。中国成人亲子关系现状如何,究竟又呈现何种态势?
年轻人的“尴尬症”
在上海从事证券工作的邹阳,春节长假回到了家乡山西太原,但他过得并不轻松。
“1月25日到家后,节前我就开启了应酬模式。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说,“最忙的一天,上午见了初中同学,下午拜访高中班主任,晚上还安排了几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聚餐、K歌,晚上快1点多回家,我妈一个人坐在客厅看电视,等我回来。”
“一年到头,很少回太原,春节假期不能不去和老家的同学、朋友聚聚。”2月2日,大年初六,当邹阳回到了上海后,父亲打来电话:“儿子,假期你事儿太多,爸专门回乡下给你买的土鸡,你都没来及吃一口。”这时,他才意识到,春节长假,自己其实在家没吃几顿饭。
邹阳的情况,并非个案。
在去年的圣诞节聚餐之前,高若涵的微信朋友圈对父母一直是屏蔽的。“圣诞节那天我们三个人一起吃了饭,喝了点酒,聊了很多,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父母子女之间可以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他们比以前更理解我了,所以我觉得应该让他们了解我的生活。”在此之后,她对父母开放了微信朋友圈。
今年春节前,高若涵早早就请假回国了。从小带她长大的外公年前突然去世,留下了70多岁的外婆一人在家乡,她想尽快回来陪伴外婆。“我想象中外婆的老年生活应该是跳跳广场舞、去老年大学学东西,我可以陪着她逛街,但回来后发现外婆只会在客厅里坐一下午,沉默寡言,没有什么有趣的话题可以开启我们的对话。”
“交流尴尬症”,成了中国家庭的一个典型特征。《报告》调查发现,在“联系父母的主要原因”选项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子女是为了了解父母的近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了解父母的近况”越来越成为子女联系父母的核心原因。不过,在“联系父母的持续时间”上,有65.9%的子女每次与父母交流不足10分钟。
最熟悉的陌生人
与高若涵开放微信“朋友圈”权限不同,仍有20.2%的被调查者坚持把父母屏蔽在外。《报告》中数据显示,37.5%的被调查者屏蔽父母是害怕父母操心。当然,“不想让父母过多干预自己”(22.6%)也是“朋友圈”屏蔽父母的重要原因,而且,“18岁以下”的子女因为“怕父母干预自己太多”而屏蔽父母的比例最高,为30.0%。
“屏蔽父母,有时候也真是为了他们好,不在他们身边,怕他们担心。”来自河北的唐世杰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虽然离家很近,但一年回家次数也并不多。
“去年12月中旬,我开车在北京四惠路段不小心和另一辆车发生了轻微剐蹭,并不严重,就随手拍照发了条朋友圈。”唐世杰说,当时发完也没多想,就和事主一起商量善后事宜,碰巧调成静音的手机放在了车上。“这下可把我妈急坏了,十几分钟后当我上车一看手机,居然十几个未接电话,都是我妈打来的。”从此以后,他决定为了保险起见,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在朋友圈这个我们可以允许不熟识的人融入的空间,却把父母拒之在外,虽然有时也是迫不得已,但客观上让亲子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这样的“陌生人”,是在你一出生就永远记得你生日的人。但数据显示,有25%的被调查者如今不记得父母具体生日。
据《报告》调查显示,28.1%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父母日常生活的困扰。而子女认为父母日常生活遇到困扰的前两名分别是“科技产品的使用”(37.0%)、医疗保健(10.4%),而且,父母年龄越大,子女认为“医疗保健”方面的困扰比例也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有49.2%的被调查者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向父母发脾气,这一数据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会有所降低。而因“自己任性”和“烦心事”向父母发脾气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22.0%和20.3%。
值得关注的是,在父母身体情况调查中,父母身体极差却从没有带过父母体检的比例高达57.6%,而无论父母身体情况如何,每年都会带父母体检的比例仅为7.4%。
而另一方面,有近七成的子女手机中有父母的照片,而且50岁以上子女的这一比例最高。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大年初一这一天,陈秀琴在微信的家庭群里给外孙女发了一个大红包。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女都在外地生活,不能回来过年,她觉得很遗憾。
“儿女都不在身边,现在红包都只能在网上发了。”为了能跟上年轻人的节奏,陈秀琴不仅学会了视屏聊天、发红包等这些基本技能,更是许多社交网站的常客,为的就是能和女儿说到一块去。
家里来拜年的晚辈都说她现在变化很大,不再问小孩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大龄的晚辈有没有找男女朋友,而是跟大家聊很多时尚的话题。
陈秀琴说,以前女儿在家的时候,都会强制她学很多拜年的“规矩”,“而现在,她能回来陪陪我就挺好。”
很多父母和陈秀琴一样,在悄悄地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处事风格,为的就是儿女能常回家看看,多一些陪伴。
然而,即使是春节、中秋节这样的长假,子女回家真正用来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很有限。
据《报告》显示,有近五成的子女在节假日或周末会陪伴父母,但是仍有50.8%的子女很少和父母在一起,有32.6%的被调查者如今“很少和父母在一起”,而“和父母在一起时间大于假期1/2”的比例为30.1%。即使在春节或中秋这样的重要节日,只有48.3%的被调查者“一定会回去陪父母”。而且,18岁~25岁年龄段“很少回家”的比例最大,为15.1%。
“工作或学习太忙,没时间”成了子女对父母关爱不够的重要原因。
同样,有35.7%的子女是在“父母身体出现变化”之后,才意识到爸妈开始依赖我们。而对于女性来说,有11.2%的女性是在“有了自己孩子以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记者 彭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