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博
一句“为你好”,就把孩子变成一件“私人物品”。
我想让你往东,你就绝对不能往西,顺着自己心意的才是乖孩子,好孩子。
否则,就一哭二闹三上吊。
不久前,一位老人因为女儿交了外地男朋友,气得跳楼自杀。
来源:微博@法制晚报
未必是女儿的男友有多糟糕,或许只是父亲无法接受女儿要离开自己。
看似是思维差异引发的代沟,实际却是控制欲走向偏执的反应。
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经验规劝,强制孩子。
一些干预,是经验之谈,值得借鉴。也有些干预,几乎毫无道理可言。
龙应台说:“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掌控”与“臣服”的过程。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很可能会酿造两代人的悲剧。
3
孩子的人生
需要父母的退出
《奇葩说》中,有人询问雷军是否会为孩子制定完美人生?
他回答说:人生和手机是不一样的,手机是工业品,人生是艺术品。
可很多父母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工业品”。
参与孩子的一切,设计孩子的一生路线。
伊能静曾在节目中讲述了她和儿子第一次吵架:
她想让儿子哈利学习编剧,可哈利自己更希望学习剪辑。
争吵中,儿子的一句话却让她茅塞顿开。
他说:“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图片来源:《幻乐之城》
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觉得这才是爱,才能让孩子安然无恙地长大。
却很少意识到,子女长大,必然需要父母的退出。
事事“亲力亲为”,是爱,是担心,可更是“不信任”。
没有哪位父母能一辈子时时刻刻为孩子“保驾护航”,真正的成长,是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人生中的关卡。
陈冠希在采访中说,他相信女儿一定可以改变世界。
他作为父亲需要做的就是:
告诉女儿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她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验。
让她知道,做好一件事情,不要总想靠父母帮忙,自己也需要付出。
毫无边界,不懂退出的爱,限制了孩子,也牺牲了自己。
作家安妮宝贝在女儿刚满两岁时就请了保姆,恢复工作。
她觉得“母亲不仅仅是为女儿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孩子打转。
我们彼此的人生应该是独立的。她要成长,我也要成长,应是如此。”
“自由是成长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这个礼物,最好是由父母亲手给予。”